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理论前沿 > 学术人生 > 正文

学人当追求人生“三不朽”

  作者:湖北省政协民族宗教委员会主任 余立国

何谓人生“三不朽”?略早于孔子的儒家先驱人物鲁国大夫叔孙豹是这样表述的:“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显然,儒家的“不朽”不是指一个人的肉体生命不死或“灵魂不灭”,而是指一个人的某种德行,或事功,或言论,具有独特而伟大的价值,能荫庇后世,惠泽子孙,久远而不衰。换言之,是指一个非凡的个体生命已融入中国文化和历史的集体生命之中,是指总能在集体生命中显现的个体生命。这是儒家思想中最高的价值目标和人生意义。它虽然不是每个人都能达到的,但却是每个人包括学人都潜在拥有的并可以不懈追求的,如孟子所谓“人皆可以为尧舜”。

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是每个人人生应追求的最大意义,当然也是学人立学治事的最大意义所在。

  学人首要的是立德。

中华民族是一个崇尚道德教化的民族,历来认为万般德为先。历代志士仁人总结人民群众的聪明智慧,创立了许多道德规范,诸如仁义礼智信、智德仁勇廉,诸如入世、尚公、重礼、贵和,等等。后来,孙中山先生将之归纳为“四维八德”,就是礼、义、廉、耻“四维”和忠、孝、仁、爱、信、义、和、平“八德”。今天我们更是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些都是中华儿女所应遵循的。而对学人而言,还有更高的道德追求,那就是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在今天,就是要与国家、民族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融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就是我们学人立德的基本要求。

在社会转型、思想多元的形势下,也有些所谓的“公知”不能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甚至不守知识分子的良知和良心的底线,做出一些违背学术道德的事情,为社会所诟病,为学人所不屑。习近平总书记曾经一针见血地批评这种现象。他说:有些人在大是大非面前左右逢源,不敢担当,有的人甚至专挑那些党已经明确规定的政治原则来说事,口无遮拦,毫无顾忌,以显示自己的所谓“能耐”。被西方势力所追捧,不以为耻,反以为荣。我们一定要启用那些对党和人民事业敢于负责、敢于担当的人,启用在关键时刻站得出来、有所作为的人,启用那些在理论上、笔头上、口才上有专长的行家里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一系列重要观点,就是在现实中学人应坚持的“立德”标准。

  学人其次要立功。

经世致用,建功立业,这是中国知识分子学习研究的意义所在,也是其人生追求的价值所在。能把自己的知识和专长用来为社会进步服务,为国家和人民的事业服务,这就是立功。

然而立功并非易事,尤其需要坚毅果敢和不屈不挠的精神。《论语》载:“士不可一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是说读书人志向不可不宏大刚毅,因为自己的责任重大,行程遥远。以弘扬仁道为责任,这责任还不重大吗?到死后才算完成责任,这行程还不遥远吗?没有坚定刚毅、不懈奋斗的品格,是做不到经世致用的。所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就是说的这个道理。

怎样经世致用?或者说理论怎样与实际相结合?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按照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思路,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要在实践中认识真理、检验真理、发展真理。这就是我们行动的指南。

资政服务,经世致用,也是我们湖北学人的优良传统。稍远一点可以提到清末名臣张之洞,他的一些主张对中国近代工业的发展起到巨大作用。改革开放之初李崇淮先生的“两通起飞”理论,为武汉的开放改革寻找到突破口。张培刚先生的“牛肚子”理论,为“中部崛起”上升为国家战略作了必要的理论准备。再有,长江中游城市群、武汉城市圈等重大战略和决策的出台,都离不开学人们经世致用的研究成果。只要坚持经世致用,就一定能建功立业。

  学人还要善于立言。

文章千古事,甘苦寸心知。著书立说,咨政立言,是学术人生的记录,也是学人立德立功的载体。而立言的关键是要有正确的治学之道。就是要有正确的治学方向、治学态度、治学理念和治学方法。

关于治学方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国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自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自觉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贯穿研究和教学全过程,转化为清醒的理论自觉、坚定的政治信念、科学的思维方法。这就是学人应把握的治学方向。

关于治学态度。我们的治学态度,要始终保持理性,避免极端。批评可以是尖锐的,但不应是极端的。极端就在于他只看到自己“自由”的一面,而没看到“枷锁”的一面。其实人都处在“枷锁”之中,最大的“枷锁”就是我们共同组成的世界及其相互关系。在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各种“关系”中,我们都有自己的位置,都有自己的责任,你应该发挥创造性,但你并不能随心所欲地“创造历史”。

关于治学理念。荀子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作为学人,在治学理念上就是要自强不息,献身科学。没有这种精神,学术之路是行不通、走不远的。要有“板凳甘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的耐心与恒心,这样才能在研究上取得突破,为社会作出贡献。

关于治学方法。张之洞说:“不必尽索于经文,而必无悖于经义。”强调在研究中更重要的是要把握精神,遵守要义。作为治学方法,就是要善于掌握科学理论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并创造性的应用于实际之中。

[责任编辑:赵光菊]
标签: 三不   学人   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