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新思想 > 学习微课 > 正文

京津冀——站在时代的潮头,筑造历史性工程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谋划指导京津冀协同发展三周年纪实

天安门广场向南40多公里处,已经封顶的北京新机场主航站楼主体结构,犹如一只金凤凰展翅高飞。

俯瞰京津冀,一幅以密布环绕的高铁、城际铁路、市域铁路、高速公路为骨架,呈多节点、网格状的交通网蓝图正徐徐铺开,犹如一颗巨钻熠熠生辉。

这里是极具发展潜力的城市群:京畿重地,濒临渤海,携揽“三北”,面积21.6万平方公里,承载1亿多人口,是拉动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这里是区域发展难啃的硬骨头:既有大城市病的困扰,又有区域发展差距悬殊的困惑,资源环境超载矛盾严重,老大难问题亟待破题。

迎难而上,探寻突破路径,这是一种厚重的历史担当;

放眼长远,功成不必在我,这是一份博大的胸襟气魄。

2014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到北京市考察工作。2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召开座谈会,在讲话中提出了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大国家战略。

3年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高瞻远瞩顶层设计,稳扎稳打全面实施,京津冀这方热土日新月异,正在书写中国区域发展的当代传奇,筑造着引领时代新发展的历史性工程。

着眼全局发展的战略举措

——大思路、大布局:走出一条内涵集约发展的新路子,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形成新的增长极

“京津冀协同发展意义重大,对这个问题的认识要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2014年2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主持召开座谈会,专题听取京津冀协同发展工作汇报。

北京,这座世界名城,拥有3000多年的建城史和860多年的建都史。

时光步入21世纪,这座有着2000多万人口的超级城市,一个以首都为核心的庞大城市群,如何谱写新的发展辉煌?

这是历史的追问,这是时代的课题。

2014年2月25日,北京市规划展览馆迎来一位特殊的参观者——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

约1小时25分的考察中,习近平总书记观看了介绍北京建城史、建都史和北京城市变化情况的专题片,认真了解北京地理环境、规划布局、功能定位、发展变化等情况。在考察过程中,习近平总书记详细询问百姓居住环境、空气质量、生活状况等。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问题切中要害,立足当前,着眼长远。

第二天,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主持召开座谈会,专题听取京津冀协同发展工作汇报,强调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一个重大国家战略,要坚持优势互补、互利共赢、扎实推进,加快走出一条科学持续的协同发展路子来。

一个着眼中国未来发展大格局的战略谋划呼之欲出。

京津冀,涵盖北京、天津两大直辖市和河北省11个地级市,人口超过1亿,GDP占全国的十分之一以上。三地本应依靠政治、经济、文化等一系列资源共享,可以实现一加二大于三的效果,然而现实并非如此:

一面是发达的中心,一面是落后的腹地。京津两地过于肥胖,大城市病突出,周边中小城市过于瘦弱,特别是河北发展与两地呈现“断崖式”差距,河北人均GDP是京津两市的40%左右,人均收入是两地的一半,教育投入只及北京的三分之一。

一面是问题交织,一面是难以独善其身。资源环境承载超限,三地水资源短缺,地下水超采问题突出,三省市年均超采量占全国的三分之一。雾霾频发,大气污染成为全国最突出的区域。

这既是全国诸多城市群存在症候的一个缩影,也是区域不均衡发展的一个缩影。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正是新形势下引领新发展、打造新增长极的迫切需要。

“区域协同发展,是中国经济发展长期追求的一个目标,问题尚没有根本解决。”京津冀协同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张军扩说,通过京津冀协同发展,可以实现重点突破,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释放新的增长动力,给全国带来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上一页 1 234567下一页
[责任编辑:焦杨]
标签: 京津冀   习近平   京津冀协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