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新思想 > 学习微课 > 正文

京津冀——站在时代的潮头,筑造历史性工程(3)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谋划指导京津冀协同发展三周年纪实

夯基垒台构筑“四梁八柱”

——新进展,新成效: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有序推进,重点领域率先突破取得重要进展,京津冀大地焕发蓬勃生机

“规划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是历史性工程”——2016年5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

通州区潞城镇,占地约6平方公里的北京城市副中心行政办公区建设工地日夜忙碌。

站在建设指挥部楼顶眺望,一批办公大楼主体结构已经封顶。2017年年底前,北京市级各大机关及部分市属行政部门率先启动搬迁。

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优化提升首都核心功能、解决北京大城市病问题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首要任务。而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更是这项首要任务中的关键一招,是一项标志性工作。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去年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时所指出的,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不仅是调整北京空间格局、治理大城市病、拓展发展新空间的需要,也是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探索人口经济密集地区优化开发模式的需要。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是千年大计、国家大事。

3年来,北京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把“最先进理念、最高标准、最好质量”的要求体现在城市副中心规划建设的各个环节。

前不久,北京面向国内外50家高水平顶尖团队发出意向邀请,目前副中心总体城市设计和6个重点地区详细城市设计已通过专家评审,副中心建设正在加快推进,安排的350项重大工程项目中已有106个项目开工。

2017年2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亲临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工地考察,详细了解建设理念、工程进程、群众搬迁安置等方面的情况,对建设取得的进展表示肯定,并进一步提出了明确要求。

千年古都,迎来了一个崭新发展的机遇期,步入了一个重大变革的大考期。

3年来,各个方面针对大城市病对症下药,牢牢牵住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这个“牛鼻子”,北京“瘦身健体”逐渐显现成效。

把好产业入口关,疏解引导政策加紧出台实施——

有舍才有得。北京市2014年出台全国首个新增产业的禁止和限制目录,又在次年进行了修订,受到禁限的行业占全部国民经济行业分类的比例提高至55%,城六区受到禁限的行业提升至79%,不予办理的工商登记业务累计达1.64万件。

疏解示范项目稳妥有序推进——

昔日摊位达到1.3万个、日人流量高峰达到7万人次的北京动物园服装批发市场已焕然展新颜,完成疏解和产业升级面积24.3万平方米,疏解人口1.5万人。

3年来,北京推动一批区域性批发市场、一般性制造业企业、学校、医院等有序疏解,加快让“孔雀”振翅而飞。累计调整疏解商品交易市场370余家,从业人员21.8万人;累计退出一般性制造业企业1341家,今年还将疏解退出500家;北京城市学院、北京建筑大学、北京工商大学新校区加快建设,天坛医院丰台院区、同仁医院亦庄院区二期进展顺利……

人口调控成效初显——

人口多、车辆堵,首都常被誉为“首堵”。目前,北京市机动车已超过560万辆,首尾相连可绕地球大半个赤道。治理大城市病,要学大禹治水之法,“光堵不疏不行”。

北京市常住人口已达2172.9万人,按照规划要求,到2020年力争控制在2300万人以内,其中城六区争取到2020年下降15个百分点。3年来,北京坚持制定年度人口调控目标,推动全市常住人口连续两年保持增量和增速双下降,2016年上半年城六区常住人口实现了由增到减的拐点。

在规划纲要出台之前,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精神,京津冀协同发展领导小组在2014年第一次会议上就提出,对符合目标、现实急需、具备条件的交通、生态、产业三个重点领域要先行启动,作为最直接、最有效、最实在的抓手。

上一页 1 234567下一页
[责任编辑:焦杨]
标签: 京津冀   习近平   京津冀协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