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创”需要改革的深刻介入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口号自提出以来,质疑的声音就没有停歇过。因为“双创”的成功率很低,所以,不少人对口号中的“大众”、“万众”感到不对劲,认为这不是又要搞“群众运动”了吗?民间创业是市场经济的原生态,原始创新是市场经济的源动力,因此,创业创新活动原本就是“群众运动”。在经济发展的任何时期,特别是在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时期,这句口号是社会动员的口号,是对“大众”说的,并不是对成功的“小众”说的。
创业的成功率很低,如果要增加成功者,只存在两种可能:一是动员更多的人投身创业试错,在成功率为一定的情况下,会有更多的成功者;二是改善环境,创造条件和机会,亦即优化创业创新的生态系统,在创业者为一定的情况下提高成功率,这样就会有更多的成功者。但是,对于今天的中国来说,要让更多的人愿意投身创业,并使“双创”生态系统不断改善和优化,需要改革的深刻介入。
另一个比较典型的看法是,政府鼓励创业时,往往是经济不太好的时候,这时,政府鼓励创业是为了缓解就业压力。不能否认这种情况以前有过。然而,改革开放已近40年,如果说鼓励创业还只是权宜之计,那么,可以说这场伟大实践以失败告终了。但情形恰恰不是如此。李克强总理说,“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实际上是一个改革”。我的理解,是要通过由“双创”触动的或倒逼的改革,彻底完成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将经济增长和发展的主动力建立在“双创”的基础上。所以,“双创”是根本大计,而不是权宜之计。
“双创”提出或引发的改革任务是全方位的,主要是政府自身的改革,突出表现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上。当下,这方面的改革主要包括:政府监管架构和内容的改革,如对国有企业(资本)的监管体系和内容的改革,对金融业的监管体系和内容的改革。国有企业、国有资本和金融监管架构的改革,本质上都属于政府改革,有着为“双创”创造机会的重要作用。财税制度改革,它不仅是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与行政体制、政治体制改革联系紧密。税制改革关系到微观经济和创业创新的活力动力,预算改革则事关政府的“钱袋子”,进而与政府职能转变息息相关。金融改革,从根本上说是为了解决经济的“脱实向虚”问题,让金融体系和金融市场更好地为实体经济服务,为创业创新服务。以自贸区建设为标志的开放倒逼改革,将通过进一步降低门槛,减少审批,优化监管,为“双创”创造更加宽松、便利的环境,并进一步有效提供各种与“双创”相关的公共服务。
中国目前还有大量阻碍供给侧动力形成和发挥作用的体制性、制度性障碍,尤其是阻碍创业创新、民间投资和民营经济发展的体制性、政策性障碍,需要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才能激发和产生供给侧动力,即来自“双创”、以企业家精神为核心的动力。所以,必须寄希望于大众的力量,通过广泛的“双创”实践,倒逼政府自身的改革,以形成适应市场经济在中国发展的土壤和体制。
“双创”助力重塑主流价值观
在我看来,“双创”的重要性并不仅仅体现在经济意义上,与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相适应,中国社会的主流价值观正处于艰难的重塑期。
一个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其形成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一个重要的、具有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是这个社会的财富生产方式。迄今为止,人类社会大致有过三种财富生产方式:自然经济、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自然经济、计划经济都已基本退出了历史舞台,市场经济是当下世界各国(除个别国家)的财富生产方式。当然,世界各国的市场经济因体制、制度和文化的差异,各具自身的一些特点,但其基本的运作机制是一致的,或趋向于一致的。
“理想与创新”活动在上海市青少年活动中心中科技活动馆启动。小“科迷们”走进“DIY主题创新屋”,使用各类车床、刨床等工具,将自己的创想转化为手中一件件充满灵动气息的专属作品。
市场经济通过哪个中间环节作用于主流价值观的形成呢?我们知道,市场经济不同于计划经济的一个基本的机制性特征,就是分散决策,每个决策主体要对自己决策的后果负责。这就意味着市场经济需要全体人民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国民经济的动力和活力来自于创业、就业和消费的多样性。这里,创业和就业、就业和消费(收入)存在着决定和被决定的关系。就长期而言,创业的规模和水平决定着就业的规模和水平;就业的规模和水平又决定着消费的规模和水平。这就是为什么说创业是市场经济的原生态。今天的创业又大多内蕴着各种意义和形式上的创新,特别是原创技术的创新,创新也因此成为市场经济的源动力。由此可见,市场经济通过“双创”这个重要的中间环节,影响主流价值观的形成。从这个高度来认识“双创”,既是客观的,又是准确的。
那么,“双创”是怎样具体地影响主流价值观的形成呢?李克强总理说,“我们推动‘双创’,就是要让更多的人富起来,让更多的人实现人生价值。这有助于调整收入分配结构,促进社会公平,也会让更多的年轻人,尤其是贫困家庭的孩子有更多的上升通道。”民富国强是主流价值观的物质基础。唯有将富强作为价值观在国家层面上的“首善”,才有可能在国家、社会和公民个人层面共同形成主流价值观,也才有可能让主流价值观体现在国家、社会和公民个人的日常生活之中。在经济体制和发展方式转型的背景下,更多的人富起来并实现人生价值,是通过“双创”,或通过“双创”创造的就业机会得以实现的。而且,“双创”通过提高收入和职业的流动性,将公平与富强融为一体,共同成为主流价值观的基石。
对于广大愿意投身“双创”的人来说,创业创新的成功就是一个有待实现的“梦”。无论“美国梦”,还是“中国梦”,都意味着,政府和社会要为公民实现梦想创造更加自由、公平的环境,但你不能期待政府和社会提供超出“普惠”以上的条件和机会,个人和团队的自我奋斗是实现梦想的核心要素。具体到创业创新,就是不需要依凭关系、出身等前置性条件,只要依靠自己和团队的努力奋斗,借助于“双创”生态系统的帮助,就可以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乃至梦想。在这里,自由的个人奋斗既是主流价值观的具体体现,也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基本途径。
改革开放以来,直到今天,我们都处在体制转型的时期。在这个时期,新旧体制的相互交织、此消彼长,对于主流价值观的形成产生重要影响。一方面,长期被压制的个人欲望井喷式爆发;另一方面,新的规则、秩序尚未建立起来,二者的共同作用导致大量的失范行为、投机行为,甚至犯罪行为,对主流价值观的形成产生了消极负面的影响。这是基本事实。但是,也正是在这个深刻的转型时期,作为市场经济原生状态的创业,源生动力的创新开始从萌发到迸发,进而对主流价值观的形成产生积极的影响。富强作为主流价值观的物质基础,公平作为主流价值观的基本诉求,自由作为主流价值观的目标追求,都是与“双创”的伟大实践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对于转型中的中国而言,“双创”的意义非同寻常。唯有“双创”,中国才能完成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唯有“双创”,才能推动中国以政府改革为主要内容的结构性改革;唯有“双创”,才能使中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成为高收入国家,进而开始向发达国家、现代国家前行的进程。
【思想者小传】
陈宪,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现负责安泰智库——中国发展研究院的工作。主要社会兼职是:上海社会科学院博士生导师,上海市经济学会副会长,中国工业经济学会副理事长,中国世界经济学会常务理事。主要关注的学科领域是宏观经济学、公共经济学和服务经济与贸易。出版有《跷跷板上看天下》《人本精神:经济学人的告白》《走进公共社会》《谁来关注利益失衡》《美国病,中国病》等。
题图说明:郑州的一台名为“福匠”的工业机器人大秀书法技艺,用毛笔写下“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八个字,从沾墨、运笔到署名、签章整个过程行云流水,引起了市民的围观。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栏目主编:王珍,邮箱:shhgcsxh@163.com)本文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编辑:邵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