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地方要闻 > 地方要闻 > 正文

“一带一路”的机遇与关键节点 研讨会 在中国人民大学举行

 2017年2月28日,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主办、人大国发院

社会系统工程研究中心承办的“一带一路”的机遇与关键节点研讨会暨《“一带一路”沿线重要节点国家的定位:基于合作视角的策略分析》报告发布会在中国人民大学举行。来自高校、政府机构、科研机构、社会团体的60多位专家学者和媒体记者出席会议。

1

建构一种合作的新国际秩序

报告与评论环节由教育部长江学者、人大国发院社会系统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张康之主持

人大国发院研究员、社会系统工程研究中心主任林坚介绍了研究报告的主要内容。报告认为:为了有助于在“一带一路”框架中实现良好的跨国治理,适当稳步选择出一些重要节点国家极为必要。重要节点国家是指在一带一路沿线区域具有重要的国际政治、经济、文化辐射与影响能力的国家,它们对于维护或拓展中国海外利益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报告提出了选择“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国家的主要原则:(1)战略位置;(2)经济实力;(3)文化影响力;(4)互利合作;(5)风险规避。节点国家自身必须能够承担起“节点”的重任,即它们均应当具有一定的“综合实力”与较好的“区域影响力”;同时,各个节点国家表现出侧重点不同的“差异性”特征,具体的节点功能则应视具体情况而权变。“一带一路”旨在建构一种合作的新国际秩序,而这对以竞争和国际分工为主导的传统世界体系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在当前阶段,需要注意以下策略:第一,以促进国际合作为最终导向。第二,重申和平与发展的主题。第三,坚持建构“多赢”的网络结构,告别零和博弈的竞争状态。第四,注重国家层面、社会层面与市场层面多维度合作。第五,加强文化交流与合作。报告提出运用系统思维和系统工程方法,确立合作、安全、和平理念,加强开放,构建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责任共同体、价值共同体,为全球治理开辟新的途径。

人大国发院研究员、公共管理学院博士后研究人员柳亦博介绍了研究报告的相关内容,指出选择重要节点国家基于共赢、自愿、和平、开放、包容的理念,是为了更好地进行差异性互补,保证“一带一路”系统稳定性和系统的可持续性,考虑地缘政治上的因素,文化传统、以及跟中国的外交关系等因素。主要有几个理据:第一,基于地缘的共同体,区域合作的开展最主要的因素就是地缘性的因素,走向全球化,打破中心-边缘结构,消除不平等的现象;第二,着眼于经济发展,合作共赢;第三,文化理解与价值认同,包括文明秩序、不同的文化,两国以及超大国共同体之间的冲突与合作;第四,外交方面由多边互惠到超国家共同体;第五,无法回避的“风险”,多因多果,要提前预判风险,通过一些指标来评估。还要考虑几个方面的问题:经济共同体、恐怖主义的威胁、目标国政府的能力、文化问题等。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副院长傅梦孜认为,报告把“一带一路”放在一种全球产业循环体系中研究,充分显示了学理性、充分性,反映了开放、包容、互惠的理念。他认为,节点国家处于枢纽的位置,它具有辐射面广的效应、引领和带领的效应,不要完全从中国的视角来看,应从更加广阔的视角去定位,还要更多关注海上丝绸之路。

原驻澳大利亚公使衔参赞、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兼职博士生导师李忠尚教授指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要合作,大的国家和小的国家要合作,富的国家和穷的国家要合作,亚洲国家、欧洲国家、非洲国家、拉丁美洲国家等都要合作,这样才能够促进全球化,促进经济社会的共同发展;“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国际意识非常重要;走向现代化过程中存在不得不付出的代价;智库搞决策科学研究非常重要。

人大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国际事务研究所所长王义桅提出,“一带一路”是长远的战略格局,研究沿线国家一些关键的节点意义非常重要。他把“一带一路”称之为21世纪新的长征,认为“根据地”建在哪里、怎么建?这些问题都要认真思考,要充分考虑,根据“一带一路”提出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和衡量指标;“一带一路”建设是长远的、动态的,要从长远的视角、更动态地进行分析。

找准关键节点,推进国际合作

人大国发院社会系统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张云飞主持了会议讨论环节。

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戴木才认为:研究节点国家要作为一种客观比较中立的第三方进行分析;风险评估非常有价值,除了政治风险、经济风险、公共卫生风险和国际冲突风险,还有文化风险。

新华社世界问题研究中心副主任何君臣认为,选择“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国家很有意义,评估指标体系还需要再完善,要考虑区域和全球体系等问题。

人大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冯景源指出,“一带一路”涉及国际跨越治理的问题,把技术经验资金推广出去,要互惠互利,体现当代中国人的一种智慧;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地域、历史、文化、民族问题等要放在一个整体中考虑。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国家开发银行特聘专家谢士强指出,“一带一路”主要特征就是互联互通,表现为未定利益下的合作共享;整个导向上合作是方式,要把彼此的共同利益放在第一位。

国家开发银行研究院国际战略研究一处副处长温灏梳理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相关国家和辐射国家的概念;提出在国家的筛选和评估角度外增加战略对接,在合作协议中以战略对接的角度引导“一带一路”的理念。

国家发改委国际合作中心社会发展与创新研究室主任邓智华提出加强对“一带一路”重点区域和重要国别、包括重点领域的专题研究,强调国际合作,加强智库建设,促进共同繁荣发展,推向更加公平、合理、高效。

人大国发院研究员、劳动人事学院教授林新奇认为,对“一带一路”重要节点进行评价的指标体系是比较新的内容,包括目标体系、路径选择、资源配置等;“一带一路”战略下中国企业发展的有关人力资源管理的课题非常值得研究。

人大国发院研究员、社会与人口学院教授张耀军指出,“一带一路”对提升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增强话语权、改善国际形象、调动全球的资源是很重要的平台,具有很大的拓展空间。

与会代表认为,研究“一带一路”沿线重要节点国家及其合作策略十分必要,要把握空间节点,注意时间节点,发挥关键节点的枢纽、联通、引领、辐射等作用,寻找机遇,规避风险,加强合作,共同奏响“一带一路”这部划时代的交响乐。(王东胜、崔树芝)

[责任编辑:赵楠]
标签: 中国人民大学   节点   一带   研讨会   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