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作为巴黎协议的签署国,承担着遏制气候变化的减排义务,在履行承诺的过程中,清洁能源驱逐传统高污染能源(煤炭)将是未来能源安全的新常态。当前,煤炭在我国一次能源消费中占比高达67.5%,成为我国能源结构调整的主要部门。据国际能源机构发布的《2015年中期煤炭市场发展报告》显示,2014年我国煤炭需求开始下降,2015年需求下降呈加速趋势。“中国的经济转型和全球环境政策,包括最近巴黎达成的气候协议,可能继续约束全球煤炭需求。”报告认为,2020年中国的煤炭需求同比2013年的需求峰值减少9.8%。⑳
煤炭需求减少固然有利于环境的改善,但也带来了两个方面的内生性风险。一方面,煤炭、煤电产业被逼上了生死线。由于经济发展减速,煤电等主要能源产品已经供过于求,2016年煤炭消费保持下降势头,因为主要耗能产业钢铁、建材产业都呈下降趋势。经济上,煤炭发电小时数下降,设备利用率低,造成严重的资源浪费。况且,煤炭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随着煤炭产业的萎缩,大批煤炭工人失业,如果安置不好,有可能对社会稳定造成不利影响。
长期来看,在气候变化和减排的约束下,降低煤炭产量和消费量是大势所趋。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也要求调整能源消费结构,整个煤炭产业将形成持续可控的下降态势,而且极有可能形成不可逆性。但是,煤炭减产造成的能源需求缺口将由石油和天然气来弥补,而来自油气的新需求必然把外生能源风险推至危险点。换言之,限制煤炭需求的结果,必然是增加对外部油气资源的依赖,中国将被迫更深地卷入地缘政治的敏感地区,甚至有可能被迫直接介入地缘政治冲突。这就对能源安全的保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能否确保能源安全,不仅要看我国是否拥有与安全追求相匹配的软实力,还要看特定情势下“锋利性权力”(sharp power)的有效性。
构建“一带一路”共同能源安全
2014年以来,世界经济危机通过其传导机制对全球能源供求格局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过去十多年来紧张的国际能源形势有所缓和,为中国的能源外交提供了极为有利的国际条件。乌克兰危机爆发后,美俄两国的地缘政治冲突白热化,欧盟和俄罗斯的能源关系因受到美俄战略博弈的牵制而全面倒退,俄罗斯能源安全政策的重心被迫东移,从而使困难重重的中俄能源合作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同时,世界经济危机不仅重创了美欧日等中心国家,而且许多外围经济体同样陷入低增长或负增长的困境,能源企业的资金极为紧张,对中国能源投资的需求迅速上升,双边和多边能源合作的愿望与空间都空前扩大,为中国开辟能源外交、实现能源安全提供了历史性机遇。
全面推动市场化改革,更有效地配置资源。能源具有双重属性,既是经济商品又是政治商品,因此世界上无论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能源的生产与分配大都具有政府主导的特点。但是,自20世纪80年代石油现货市场和期货市场发展以来,市场化改革已经成为各国保障能源安全的一个重要取向,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实现能源安全,需要积极推动“四大革命”,即生产革命、消费革命、科技革命和体制革命,其中体制革命既是关键又是难点。“坚定不移推进改革,还原能源商品属性,构建有效竞争的市场结构和市场体系,形成主要由市场决定能源价格的机制,转变政府对能源的监管方式,建立健全能源法治体系。”
我国的能源市场化改革涉及四个方向:一是能源价格的市场化,政府将不再扮演生产者、分配者和定价者的角色,相应的职能将让位于市场。二是能源领域的开放。这方面,主要表现在加紧制定相应的机制、规则和法律,逐步改变能源生产和分配的非市场模式,鼓励私人企业和资本进入能源领域,将主体单一的能源经济改造成为主体多元的混合经济,形成公私资本有序竞争、公私主体混合经营、市场主导调节的新型现代能源经济。三是国际经验的借鉴。国内能源市场化改革,一方面要遵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规定性,另一方面又要取法先进国家,合理地吸收和借鉴国际上已经成熟的经验和措施,完善顶层设计。例如,《能源宪章条约》就是国际能源市场化和法规化的范例。四是推动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的互联互通。我国与周边国家的能源合作,目前停留在狭义的能源贸易层次上,未来应将市场连通作为合作的一个重要方向。市场联通,就是改变能源单向流动的状态,使能源在我国与相关国家之间实现双向流动。在东亚区域内,通过连通各国之间的石油、天然气管道和输电网,形成相互依赖、同舟共济的共同能源安全体系。
经略“能源周边”,构筑中俄共同能源安全。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一带一路”发展战略,依靠中国与有关国家形成的双边和多边机制,推动全方位、高层次的国际合作,这一国家顶层战略赋予中国能源安全战略新的内涵。“一带一路”国际能源合作的基本目标是追求与沿线国家的共同能源安全。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外交部、商务部2015年3月28日联合发布的《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中特别强调,共建“一带一路”要“加强能源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合作,共同维护输油、输气管道等运输通道安全。”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还需要创新思路和措施,解决一系列矛盾和挑战。
“一带一路”战略反映了我国能源外交“主攻周边,维持中东,发展非洲”的基本方向。如果说西半球丰富的能源蕴藏体现了美国能源安全的地缘优势,那么,只要细心经略,俄罗斯和中亚丰富的油气资源也足以成为我国能源安全的依托。乌克兰危机导致的美欧俄博弈,使俄罗斯与西方的关系濒临崩溃,在美欧对俄罗斯经济制裁下,俄罗斯主动调整能源战略,实行东向能源政策,为中俄能源务实合作创造了契机。2014年5月21日,中俄签署了《中俄东线天然气合作项目备忘录》。2014年9月1日,东线天然气管道俄罗斯境内段“西伯利亚力量”管道正式开工建设。俄罗斯《权力》周刊认为,中俄成功地打造了前所未有的“北京—莫斯科能源联盟”。根据《2035年前俄罗斯能源战略》,未来俄罗斯向亚太地区的能源出口在总出口中的比重将至少提高到28%,其中原油和天然气出口占比分别提高到32%和31%。这表明,亚太市场已成为俄罗斯能源安全的重要战略依托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