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应对地缘政治冲突的能力。“一带一路”不仅覆盖了世界主要的能源心脏地带,而且穿越了地缘政治冲突的频发区域。中国至少面临四大地缘政治风险或困局:(1)中东、中亚、非洲和拉美等能源资源富余国的政府体制动荡,有造成短期能源供应中断的风险;(2)北极成为“最后的晚餐”,中国有可能被排除在北极能源利益之外;(3)霍尔木兹海峡和马六甲海峡不在中国控制能力范围之内;(4)中国能源自给的“希望之地”——南海地区的局势越来越复杂,制约了中国在该地区的大规模投资开发。
理所当然,中国在“一带一路”沿线扩展能源利益的行为必然引起美日印等地缘政治竞争对手的疑虑和不安。美国的精英人士认为,中国的“一带一路”战略最终会形成欧亚联合,这与美国长期实行的分化欧亚、分而治之的地缘政治战略相对立,对美国霸权体系具有颠覆性影响。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顺利推进,重新整合的欧亚大陆将边缘化美国,而中国则有能力掌控国际秩序。从能源安全来说,尽管页岩气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美国的能源安全感,但美国国内能源产量的增长并不意味着波斯湾地区在美国外交和安全政策中的地位被边缘化。美国作为世界霸主,其地缘政治利益是全球性的,“如果美国要努力维持其当前的地缘政治地位,则需要做出国际化承诺并且实行与当前形势相匹配的规划。因此,对美国而言,能源独立并不会通向能源经济自给自足的道路,美国仍将继续深入、积极地参与世界能源市场活动。”
这说明,中美两国恐难避免在“一带一路”沿线区域发生地缘政治冲突。“在任何美国和中国之间的地缘政治争议中,确保能源供应满足国家发展需求是关键。这些能源需求目前是,将来也会继续依赖海上航线。”2011年,美国开始不遗余力地推行亚洲再平衡战略,目前已将大约60%的海空军力量部署于亚太地区,一方面防范中国的崛起,另一方面可能随时切断中国的能源安全生命线。考虑到美国历来强调能源安全军事化的保障作用,一方面我国应努力维护和平发展的国际格局,另一方面也要做好军事斗争的准备,加快建设能源安全的军事保障体系,以锋利性权力维护国家的能源利益与安全。
归根结底,我国当前面临的能源安全威胁,既有传统安全意义上的“修昔底德陷阱”,又有逆向石油危机造成的地缘政治挑战,还有气候变化带来的内生性能源安全风险。能源安全风险的系统性,要求能源安全战略能够同时有效地应对外生性能源安全挑战和内生性能源安全风险。从外生性能源安全来说,既系于和平发展的国际环境,又有赖于军事保障体系的有效性。从内生性能源安全来说,需要进一步推动能源体制革命。通过科学决策和“看不见的手”的调节作用,将政府和私人投资导向高效率的能源活动,消除巨大的能源外部性,是实现低碳未来能源安全的有效途径。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我国能源安全与‘一带一路’能源合作研究”以及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非洲研究专项课题“中国在非能源企业面临的风险挑战与对策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批准号分别为:15BGJ022、15FZZX01YB)
注释
①John Deutch, "The good news about gas: The natural gas revolution and its consequences," Foreign Affairs ,Vol.90, No.1,2011, pp.82-93.
②[美]Robert W.Kolb:《天然气革命:页岩气掀起新能源之战》,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5年,第10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