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原创精品 > 成果首发 > 正文

论党治国理政能力与公众获得感的内在统一(2)

“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所在。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殊国情,没有给中国提供向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历史机会,社会主义以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本质,给中国人民带来生活更加美好的愿景描述。中国历史和中国人民选择社会主义制度的理由,就在于它与少数人占有生产资料和享有财富的资本主义制度相比,能够提供绝大多数人利益的普遍获得。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大不大,取决于人民群众的获得多不多;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制度认同度高不高,取决于获得感强不强。人民群众获得感是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测量仪和显示器。

“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价值诉求。如果说在革命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人浴血奋斗是以争取民族独立和国家统一来满足人民群众获得感的话,那么,在执政条件下实现人民幸福就是提高人民群众获得感的要求。这个认识的思想逻辑在新中国建立初期就已经形成,尤其是1956年党的八大以“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的判断,作为揭示社会主要矛盾的结论,显示了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的认知。邓小平在会上作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突出强调执政条件下党坚持群众路线的新要求,同样表达了党在执掌政权后注重人民利益的极端重要性。改革开放新时期,历届党中央领导以许多创新的语言表达将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的立场和观点,邓小平关于党的一切工作要以群众高兴不高兴、满意不满意、答应不答应、拥护不拥护为标准的思想,江泽民关于把人民利益作为党的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点的论述,胡锦涛关于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的观点,习近平关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强调,这些一脉相承的思想都鲜明地表达了党的执政诉求,与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相吻合。中国共产党只有切实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才能真正巩固执政基础。

“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成功的经验证明。党的事业与人民事业的一致性在于利益同质和目标统一,无论是革命、建设还是改革,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接续奋斗,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努力使国家繁荣富强、兴旺发达、蒸蒸日上。党的根基在人民、党的力量来自人民;党为人民执政、依靠人民执政;习近平说:“老百姓是天,老百姓是地。忘记了人民,脱离了人民,我们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就会一事无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为人民造福的事业,它的成功与否以人民感受幸福多少、获得程度高低为衡量标准。

“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这个现实话语,涵义就是让人民生活得更加美好。党的十八大闭幕后的第二天,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发表讲话指出:“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段揭示党治国理政使命的话,覆盖了公众获得感的方方面面,是公众获得感实实在在的体现。习近平总书记还强调:“我们党和政府做一切工作出发点、落脚点都是让人民过上好日子。”

2016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讲话,从“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的要求阐述“让人民生活得更加美好”,强调“带领人民创造幸福生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我们要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加大收入分配,打赢脱贫攻坚战,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稳步迈进”。2016年10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弘扬伟大长征精神,走好今天的长征路,必须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为人民过上更加美好生活而矢志奋斗”“我们要始终把人民立场作为根本立场,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不断把为人民造福事业推向前进。我们要团结带领全体人民,以自己的辛勤劳动和不懈努力,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稳步迈进”。

上一页 1 23456...10下一页
[责任编辑:杨昀赟]
标签: 治国   内在   公众   统一   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