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原创精品 > 成果首发 > 正文

论党治国理政能力与公众获得感的内在统一(4)

辩证地对待公众获得感对于人们感受幸福具有重要意义。生活总是不会十全十美,事情总是不会一帆风顺,人们不管有什么样的获得,也不管有多少的获得,幸福的感受是自己创造出来的。“知足者常乐”,幸福感不取决于获得多少,贪得无厌的人往往幸福感缺失,过着花天酒地、纸醉金迷的奢侈生活,图一时快乐,追求的只是感官刺激,所谓的幸福充其量也就是一种幻觉。强调公众获得感的辩证关系,有助于人们培养良好的社会心态,在不尽人意的环境和现状中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公众获得感的特征

获得不是一个财富或资源概念,因此,决不能从拥有财富或资源的角度去理解获得感。在马克思主义看来,事物的内涵决定本质,本质规定内容,内容体现特点。公众获得感的内涵决定了它本质上是获得的社会体验,从而规定了其丰富的内容,而所有获得体验内容的表现方式都具有固有的特征。讨论公众获得感问题,必须认真研究和把握其特征。

公众获得感具有真实性。获得感作为人们从实际中得到的感觉,最重要的是它表明一种客观的存在,获得感的关键是真,内容是实。虽然我们强调过不能简单地以是不是到手来感觉有没有获得,但获得感毕竟必须不是虚幻,它以能够看得见、摸得到和可以感受到的真实为基础。画饼不能充饥,人们生活在现实的世界,想的问题、做的事情都是实际的,贴近生活的东西才能让公众产生获得感,给予人们实际享受才会产生真实的获得感。

公众获得感具有综合性。社会生活里人们丰富多样的获得,构成获得感的结构。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将人的需求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并认为这五个层次构成由低到高的阶梯。马斯洛需求理论从科学性看有机械性的缺陷。首先,人的各种需求往往是在交叉活动中实现,马斯洛的需求分层虽然提供了归类的分析理路,但高低层次的阶梯观点不具有科学性。其次,这五种需求难以囊括人的全部需求,局限性明显。但马斯洛需求理论的合理性在于表达了公众获得感的综合性。它启示我们,基于人的需求多样性,公众获得感的形成不是单一途径而具有综合的特征,认识获得感不能局限于某个方面。

公众获得感具有差异性。公众是一个对象范围广泛的复合词,个体差异决定着对获得的不同感知。个体获得感体现公众获得感,因此,认识公众获得感就需要看到个体之间的差异。能力是任何获得不可缺少的要素,每个人能力不同,收获也就会不一样。能力作用于心理就形成获得的预期目标,心理预期以及实现情况的差异对公众获得感有很大影响。

公众获得感具有提升性。获得感的具体性和历史性决定了它是动态发展、不断变化的,过去的获得不等于现在的获得,现在的获得不等于将来的获得。没有获得的经过努力可以争取获得,已经获得的不加以保护也可能失去。公众获得感不会静止固定,随着时代发展和社会变化,社会成员的获得既有心理的更强期待,又有现实的更高要求。举例来说,在商品短缺的计划经济时期,副食品都要凭票供应,人们获得吃肉的机会很少。改革开放后物质丰富,供应充裕,随时可以吃上肉,但“死猪漂浮”事件、“瘦肉精”“冻猪蹄”现象使吃肉成为一种担心。人们是否有获得感已经不是能不能吃上猪肉的问题,而是猪肉是否安全的食品管理问题。公众获得感的变化还表现在很多方面,党中央强调,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这个判断,一方面表明我国目前社会生产落后的现状还不能很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更多获得的需要,另一方面揭示了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的需要是在日益增长的,必须不断提升公众获得感。

研究和把握公众获得感的特征,是为了更深刻地理解公众获得感的内涵。从以上这些特征分析,可以引出几个重要的结论:其一,获得感不是主观判断,来自于实际的获得,愿景描述可以满足公众获得的期待,目标许诺可以增强公众获得的动力,但不能成为人们现实的获得。公众获得感要求党和政府为民办实事、求实效、出实绩,使人民群众的获得具有真实感。其二,防止公众获得感的片面认知和武断评价,避免感情用事,简单地从一些社会现象出发就草率下结论。公众获得感的复杂特征带来认识上的障碍,正确看待现实的公众获得感既要以辩证思维形成全面的认识,又要从复杂特征中重视公众获得感表现的各种问题。其三,公众获得感变动不居,获得诉求的攀升是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客观规律,党治国理政必须以不断发展的执政业绩来满足不断提高的公众获得感。

上一页 1 23456...10下一页
[责任编辑:杨昀赟]
标签: 治国   内在   公众   统一   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