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原创精品 > 成果首发 > 正文

知识创新、分工扩展与社会扩大再生产(2)

投资于研究开发不只是创新和增进知识,而且是将其知识成果全面持续地应用于社会经济活动,通过生产劳动而提供产品和服务,满足社会需求,增进社会福利,而投资者也获得相应利润。更准确地说,知识创新、技术进步是为了既节约劳动、降低工资率,又提高剩余价值率和利润率。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1912)把知识或技术在经济体系中的应用、扩散,从而导致的均衡打破和经济发展称为创新,创新包括五种情形,可以概括为产品创新、技术创新、市场(购销)创新、资源配置创新、组织(制度)创新。可见,熊彼特的创新不是指知识创新,而是知识创新因在经济中的应用而导致某种商品生产和交换以至社会再生产的突发性、革命性的变化和发展。他在1939年的《经济周期》和1942年的《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民主》中进一步运用和发挥了创新理论。

基于知识创新和应用的经济增长。资本永无止境地追逐着剩余价值。显然,在自由竞争、资本流动的条件下,个别资本、企业为了降低个别劳动时间,获取最大化的剩余价值,就必须不断投资研究开发,引用新技术、新机器,以提高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降低生产、管理和流通成本,个别资本、企业的个别劳动时间、个别成本越少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平均成本,其利润就越多,相反就会亏损甚至破产。进而,行业资本如果在全国竞争中,一国总资本如果在国际竞争中拥有强有力地位,获得高额或超额利润,就必须持续提高全要素的劳动生产率,使得企业经济具有规模经济、范围经济的比较优势,国家经济具有聚集经济的比较优势,行业资本的成本水平低于一国总资本,一国总资本的成本水平低于全球总资本。资本主义经济不是劳动力、生产资料投入的数量、质量都不变的简单再生产,不是劳动力、生产资料投入数量简单增加的外延扩大再生产,而应当是全社会的内涵扩大再生产。由此,这就必须从劳动力和生产资料、劳动和资本的数量、质量、结构和结合方式上,具体分析劳动如何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而持续、普遍改进劳动力素质和生产资料效能、提高剩余价值率的基本和主要的方法就是人类劳动中的知识创新和知识因素的创新性应用。⑤

知识创新、技术进步从根源和整体上产生于社会经济活动,换言之,社会经济活动催生并应用了知识创新和技术进步。人是一种有意识、能动性、组织化的社会生物,是一种直立行走、大脑发达、使用语言、能动劳动、具有复杂的交往互动性的社会组织和科技发展的文明生物。人面对生存发展压力,具有思维和劳动能力,就能够通过知识的生产、交换、分配和应用,不断创造新的商品和行业,提高某种商品、某些行业以至全社会的劳动生产率。正如马歇尔所指出,知识和智力的进步促进了财富增长,而组织则有助于知识的形成。⑥按照熊彼特的解释,创新就是把一种前所未有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作为资本主义灵魂的企业家的职能就是实现创新,以改变企业的生产方式和生产效率。熊彼特之后,索洛、肯尼斯·阿罗、保罗·罗默、罗伯特·卢卡斯等人开始建立解释现代经济增长的内生增长理论。

创新之所以发生,分工之所以扩展,产业之所以分化,经济之所以增长,这一切归根结底在于人类知识创新既具有新颖性和独占性,又具有非排他性、非竞争性的性质,在于资本推动的知识创新、学习、扩散和应用同时成为了资本增殖的基本途径。

创新性知识是人们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前所未有的新的发现和发明,发现了新的现象或事实,提出了新的理论,创造了新的技术。知识创新可分为基础创新、应用创新和开发创新,原始创新、改良创新和集成创新。由于知识创新具有新颖性、创造性,发明专利还应当具有实用性,因此现代社会普遍建立著作权(版权)、专利权、商标权等知识(智力)产权制度,对知识创新从专有性(独占性)、时间性、地域性等方面进行保护。优先权又称在先权,是对知识的首先创造者或申请者独立拥有知识产权的制度安排,知识产权的所有者在一定时间和地域内对其智力成果拥有人身权和财产权。创新者一旦获得可以广泛、持续应用于经济活动的著作权、专利权、商标权等,就可以凭借其专有权而在一定时间和地域独占商品的生产和销售的超额收益,这将极大地尊重、保护和激励人们的创新性智力劳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各方面、全方位、持续性、竞争性的知识创新成为了经济增长、社会进步的基本途径。

非排他性、非竞争性以及无形性、外部性等也是知识的本质特征。正如阿罗《边干边学的经济含义》(1962)明确指出,作为研究开发的成果,作为一种特殊性的生产要素或资产,知识的本质特征是产权上的非排他性和使用上的非竞争性,这一特征在科学发现和通用发明上尤其显著,知识是一种公共性或准公共性物品。⑦知识具有一定的非排他性,知识所有者难以排他性地独自占有和使用知识,基础知识的非排他性尤其显著,这就导致其他人能够无偿分割、占有知识的价值和收益,知识的投资、创造者因他人的不劳而获而得不到应有的收益。知识还具有非竞争性,不仅可以被所有者使用,而且可以被其他人等效使用,知识的创新和应用具有外部性即外部经济,即其他人大规模、重复性、同时性使用知识非但不降低知识的使用价值,相反普遍提高了他人的收益。由于知识具有的非排他性、非竞争性特征,知识在学习、推广、扩散、普及过程中才能够发挥更大的效益,而知识的保护又费心费力,由此知识的权利保护应当具有相对性,力求在私人权利与公共利益之间达到平衡。

知识不只是人类认识世界的手段,也是人类改造世界的力量,知识的大规模、持续性创新、扩散、应用是推动现代经济持续有效增长的基本因素。在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过程中,资本催生并应用了知识创新,知识的创新和应用越来越成为资本积累、经济增长的基本途径,现代经济增长理论就是试图内生的知识创新、人力资本、技术进步、分工扩展的增长理论。私人资本以至财政资金一旦广泛投资于研究开发活动,在诸如动植物品种和化肥、饲料、农药,发电、石油、核能、钢铁、塑料等能源、材料产品,印刷、电话、电报、电视、电子计算机、互联网等通信或信息技术,轮船、火车、汽车、飞机、管道等交通运输设备,铸造、冲压、焊接、热处理、机械加工、装配等加工技术等方面一旦产生重大的知识创新和技术进步,知识创新一旦迅速传播、扩散而广泛运用于社会经济活动,就将产生一系列、长期性的后果:一是既创造了新的、有效的技术、商品和行业,更新、积累了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创新者还可能凭借技术和资本优势而一时垄断了新商品的生产和交换,又淘汰了旧的、无效的技术、商品和行业,创新打破了原有的分工、竞争和市场均衡状态,创新是一种创造性的破坏过程,创新是知识观念、生产技术、产业结构、交换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全面创新。二是新的知识和技术往往还改进了原有的、其他的商品、行业的生产和交换活动,提高了其他行业的劳动生产率,这进而创新形成了新的社会生产条件和供求平衡。显而易见,随着知识的不断创新、应用和积累,由于新积累的资本包含了更多的知识,即新一批资本的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从而使得单位资本、社会总资本中的知识水平和劳动生产率也都不断增长,这又激励着私人资本持续投资于研究开发。因此,创新性智力劳动已经不只是原有经济结构中商品生产的简单劳动的自乘或多倍,而是新型的复杂劳动,创新劳动因创造新技术、开发新商品、更新生产条件而在一时间内创造、形成了巨大的、垄断性的价值,人力资本、研究开发投资与工资、剩余价值增长率之间呈现正相关关系。

上一页 1 23456下一页
[责任编辑:杨昀赟]
标签: 扩大再生产   分工   社会   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