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工的扩展。创新的应用、分工的扩展受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的制约,也受个人劳动能力、生产技术、企业效率、市场范围等因素的制约。一个国家的地域越大,人口越多,人口素质越高,居民越自由,法治越健全,竞争越充分,特别是人均收入、国民收入和社会需求规模越大,知识创新、技术进步就越快,就越能发挥每种商品、每一行业的专业化,以及形成规模经济、范围经济、聚集经济等经济效应,这不仅既易于实现创新、分工、交换和竞争的效益,而且又催化新的创新、分工和专业化,不断扩展着社会分工的规模和结构,剩余价值率和利润率保持在较高水平。美国建国之后,以其地域、人口、经济上的雄厚基础,以及逐渐摆脱孤立主义而全球开放的政策,保障了美国充分实现分工、交换和竞争的经济效应。分工如果超越国界,在世界范围开展竞争和交换,就能进一步扩展分工和交换的效益。由此,国际的分工、交换和竞争实现了世界范围的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的有效配置:从个别生产者的角度看,分工和交换突破了国界的限制后,生产者可以在世界范围生产,这就扩大了市场范围,促进了市场竞争和协作,削弱、减少了垄断,提高了劳动生产率,降低了商品成本,提高了资本利润率。从社会生产的角度看,通过国际分工、交换和竞争,各国的劳动力和生产资料得到了世界范围的有效配置,最终提高了各国的国民收入和消费水平。
工业革命、产业结构调整是分工扩展的集中表现。在知识创新和技术进步的支持下,新产品、新行业不断出现和增长,社会分工不断扩展,如果企业的交易成本低于管理成本,企业内部的个别分工就会扩展为专业化程度不断提高的企业之间、行业之间的社会分工,企业内部的规模经济扩展为更多企业的规模经济和外部经济,经济的产业结构和社会的经济结构不断细密复杂,经济的市场化或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资本主义经济中的产业结构调整具体表现为⑨:(1)在资本主义的三次产业结构中,农业的产值和就业人口的比例不断下降,先是工业、后是服务业的产值、就业人口比例则不断上升,欧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农业比例在20世纪后半期普遍下降到10%左右,服务业比例普遍上升到了50%~70%。(2)农业、工业、服务业的内部结构不断变化,特别是工业、服务业形成了分工越来越专业化、行业越来越细密的产业体系。(3)基于知识的创新和应用的知识性、信息性产业迅速发展,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1996年发表的《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估算,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知识经济产值已经占国内生产总值的一半。(4)国内经济中的城乡结构、地区结构和国际经济结构也都不断调整。社会分工扩展而形成了新产品和新行业,这就意味着不断出现了剩余价值的新的生产部门。当代服务业或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意味着剩余价值生产的主体正从体力劳动者转向脑力劳动者。随着劳动的复杂、创新程度不断提高,剩余价值的生产和占有手段越来越隐蔽、复杂和高超。
城市化是分工扩展的另一个重要表现。城市是指具有相当面积、经济活动和住户集中,以致私人企业和公共部门产生规模经济的连片地理区域。古代社会的基础是农业经济和乡村社会,城市主要承担政治统治和军事防卫的职能。资本主义城市是以资本为基础和纽带,以工商企业为组织形式,一定规模的劳动力和生产资料聚集和结合的产物,是实现社会分工、组织商品生产和剩余价值创造的空间形式。城市化是指分散孤立的人口和经济由乡村向城市转移聚集,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由乡村农业向城市工业服务业转化的社会经济发展过程。城市化的基本动力依然是资本,工人追逐更高水平的利润、工资。显然,社会分工既受到知识的创新和应用的支持,又受到市场范围的限制。劳动力、生产资料以及货币资本只有积聚到一定规模和密度,生产和交换规模足够大,个别资本、企业、行业才能够实现分工生产和市场交换的专业化、规模经济、范围经济等经济效应,众多资本、企业、行业才能够实现企业之间的聚集经济、网络经济的经济效应,特别是城市的房地产和生活服务行业不仅创造了新的剩余价值,而且消耗了工人趋于提高的工资收入,城市的产业发展和经济效应又循环累积地扩展了社会分工和城市规模。
经验和借鉴
知识创新、技术进步、分工扩展是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经济持续有效增长的主要因素和途径,这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已经得到了充分体现。不过,知识创新、分工扩展也带来了一定的社会经济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