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理论前沿 > 深度原创 > 正文

探索“互联网+”时代中国公益规模化与专业化的均衡发展

“互联网+”已经成为我们时代的一种基本生活方式。中国的公益慈善事业无疑受到这一生活方式的重大影响,这既是历史性的机遇,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即规模化和专业化均衡发展所带来的挑战。由于中国是在非专业化的基础上建立起了规模巨大的互联网体系,与美国同类型互联网企业相比,中国企业在规模化上具有优势,即表现为能够在短时期内取得数量方面的快速发展,但在专业化上却呈现出一定程度的劣势,而公益慈善行业的规模化与专业化的非均衡性表现得更为突出。

公益事业非专业化的弊端。在互联网技术日益普及的条件下,一个公益慈善项目和公益组织,完全能够较快地建立起相当大的规模。例如,国际公益界对中国的“99公益日”就予以很高评价。因为,通过互联网吸引到广泛的社会参与,在三天时间内就筹集到爱心网友的捐款3.05亿。到目前为止,在其他国家还没有先例。但我国公益慈善事业的国际化程度在全球范围内还属于后进之列。放眼国际公益慈善界,欧美国家的慈善组织遍布全球,印度和孟加拉国的公益慈善组织也能在欧美国家以及中国从事有关项目。这与我国公益事业非专业化程度不无关系。

公益事业非专业化的突出表现在于:缺乏专业的标准,因而,不可能深入地开展培训使行业得到持续规范;缺乏各类管理操作规程,体制化、程序化的建设薄弱;缺乏行业性的专业协会,因项目重复的现象相当普遍,没有有效合作机制;此外,公益慈善事业还不能提供有规模的就业岗位,养老、儿童教育等领域的许多专业化服务项目还没有广泛地开展起来,从而使公益的内在价值和社会价值无法得到充分展示。

受非专业化的影响,互联网技术在公益领域的运用难以有效普及。因而,能覆盖全国的项目相当少,往往只有重大自然灾害发生时,才能在全国范围内形成有规模的持续捐赠活动。即便是志愿服务,也仅停留于参与各种形式的社会活动,而没有形成专业化的、分门别类的、长期性的志愿服务队伍。

在这样不平衡发展的格局中,要使我国公益事业发展真正与国际接轨,使国家的《慈善法》得到有效贯彻,必须要处理好规模化与专业化的关系,以专业化带动规模化,才能够使“互联网+”成为公益慈善事业发展的强大促进器。

首先,要推进公益慈善知识与理念生产方式和传播方式的转型。当前,我们的知识体系还存在着较大的滞后性,许多人对公益慈善的理解还停留于做好人好事的层面,有时甚至完全否认公益慈善的行业性品格,更不可能将慈善工作作为一项重要的职业来看待。因此,现在迫切需要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来解决这种结构性缺陷,从而使公益慈善事业主动产生对“互联网+”的需求。

其次,职业标准的建议和完善是“互联网+公益”健康发展的基础。现代公益慈善作为一项重要职业,迫切需要系统化的职业标准。建立这样的标准体系需要对公益慈善的财务管理、募款管理、项目管理、传播事务管理、慈善信托、理事会管理等领域进行专业的职业分类,在此基础上细化各领域职业标准,从而提升公益慈善的专业化水平,尤其是同互联网技术的专业化融合。

最后,公益慈善组织间也需要发展“互联网+”。在全球范围内,公益慈善行业的论坛多、会议多,但行业内部、行业之间缺乏有机联系,通过搭建与公益慈善行业专业化标准体系相结合的“互联网+”平台,可以使国际社会上专业的行业组织和松散的行业联盟突破地域局限,建立有效的学习与沟通机制,推动行业之间的互通互联,让互联网成为行业联系和学习的有效工具。

“互联网+”对于我国的公益慈善事业是一个巨大的历史性机遇。如何从中国的国情出发,掌握规模化与专业化之间的平衡,是一个新的考验。只要我们有意识地努力生产更多的适应中国国情的公益知识与项目,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能够同我国经济发展一样再创公益慈善的辉煌。

(作者为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院长)

责编/肖晗题    美编/于珊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贾娜]
标签: 中国   公益   互联网   时代   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