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句话说,“每一个成功的男人背后,都有一个女人”。在今天的中国,这句话仍然非常正确,但与此同时,更多的女人已经走向前台。
这几天在全国政协全国妇联界别采访,中央国有企业副董事长、国家一级编剧、北京市规划委主任、武警警官学院训练部副部长……会场上走过的随便一位女性,都可能是花木兰式的豪杰、巾帼中的精英。而放眼两会,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女性比例达到23.4%;2000余名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里,女委员占到近400名。
女性的地位,文明的刻度。如果从这样的角度来考量,中国社会的文明程度令人自豪。本土诺贝尔奖获得者里有女性,世界各国女性社会地位排名中国位居第28,女排精神成为一个民族的精神,更不要说如今许许多多的家庭里,女性早已是当家人的角色。有位政协委员告诉我,有一年她们单位招聘应届大学生,考试成绩前20名居然都是女生。
然而从另一面看,今天的中国社会,“女权”二字还是一个有些令人生畏的词语。女汉子,剩女,“女博士娶不得”,这些多多少少带着性别歧视的表达,在一定程度上映照出女性奋斗所要付出的多重努力。
几天前,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新闻发言人傅莹就讲到这样一个故事:有位男士在招聘中拒绝了一个条件非常好的女孩子,因为单位人少,如果来一个育龄女职员,回头连着生两个孩子,这个单位的工作效益肯定要受影响。“社会生活本身就这么矛盾。”傅莹的思考有沉重也有无奈,“我们常讲妇女能顶半边天,道理可以讲得很丰满,但现实可能就会很骨感。”
“对女性来讲,生育不仅是为家庭、为个人的延续,也是为整个民族的延续,承担了社会再生产的责任,这不是个人行为,而是社会行为。”在全国妇联原副主席甄砚看来,这个责任需要全社会一起来分担。很多时候,仅仅靠强制性的反对性别歧视,作用也许并不明显,因为规避惩罚的办法可以很多。但如果对招聘女员工的企业减免税收,办好每一个托儿所、幼儿园,乃至鼓励用人单位对女性实行适度的弹性工作制,女性面临的压力就会减缓很多。
社会赋予女性的社会角色,决定了她们需要承担起更多的责任。但有一些责任,并不一定全是负担。由于母爱使然,不少职业妇女对子女教育、亲子交流,有一种“累并快乐着”的感受。采访中有人说起一个故事:一位副部级的女干部不管再忙再累,每天也要尽量赶回家为上初中的孩子做晚餐,为的只是跟孩子多待一会儿,感受那份无与伦比的天伦之乐。这时候,她们所需要的并不算多,只要伴侣也能做一点点行动乃至话语上的分担,只要孩子不成天为“爸爸去哪儿了”失落,她们就甘之如饴,累得其所。
社会的进步不可能一蹴而就,但进步正在一天天地发生。洗衣机、煤气灶减轻了无数女性的体力负担,月嫂、保姆等家政服务水平日渐提高,“双十一”网购充满了“剁手族”的快乐,着急时叫一份外卖立马送上门来……尽管“留守”依然是很多农村妇女心中的遗憾,尽管衣着和化妆仍要耽误太多时间,尽管“这活儿让女人走开”有时真的令人无奈,尽管“看脸”论“颜值”的习惯根深蒂固,但无论怎样,我们身边的女性都在更加丰富起来、开朗起来、灿烂起来。我们要做的,便是为这样的进步添一把火、加一把柴。(人民日报中央厨房·冷观察工作室史晓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