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新媒体日渐成为全球通用的信息传播载体、社会文化多元化演变趋势逐渐显现的背景之下,打造国民向心力的整体理念与具体措施也需要与时俱进地进行调整。要通过合理利用各类新媒体,注重人文思考性与法治引导性的融合,从而实现新媒体兴旺与社会和谐稳定的互促共进。
【关键词】新媒体 国民向心力 文化引导 【中图分类号】A8 【文献标识码】A
在全球一体化的发展背景之下,不同国家之间的对抗与竞争已经不再单纯地局限于经济发展水平、政治影响力、军事实力等方面的对比,而是延伸到精神文化、国民向心力等软实力层面的较量。国民向心力的聚合关乎党和政府执政能力的稳固、社会发展稳定性的提升以及民族凝聚力的增强。近年来,以电子报刊、数字化传媒、微博、微信等为代表的新媒体,开始逐渐发展为当前信息传播的主体,拓宽了民众的认知视野,激发了民众关注社会发展的责任意识,成为影响国民向心力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同时,我国也制定了一系列旨在利用新媒体提高国民向心力的措施,加大了对新媒体宣传、推广的政策支持力度。
当前,由于社会各界对于新媒体的认识还不够全面,公益性的文化引导、推广机制依然有待完善,加之分散化的诉求表达难以产生群体带动效应,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新媒体效能的发挥。因此,优化对于新媒体的利用策略、改进国民向心力的打造模式,在当下显得十分必要。
新媒体对于国民向心力的凝聚有着显著的增益作用
提高信息传播的实效性,激发民众关注社会发展的责任意识。长期以来,由于各地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较大,信息传输机制建设、资源分布存在不合理之处,容易影响到国家政策、法律等重要制度的传播和落实。从传媒学的社会传播原理来看,信息传播效率越高、内容越丰富、获取难度越低,民众越倾向于主动了解、探索并传播目标信息。信息传输效率的低下,无疑会削弱我国民众关注、探讨国家发展态势的积极性,也不利于国民向心力的形成。借助数字化媒体、电子报刊等新兴媒体,则能够有效消除信息传播的时间、空间限制,实时查找、获取自身所需的各类时政信息,促使民众主动去关注当前的国家发展形势,增强公民的责任感,使之更好地融入社会、服务社会。
拓宽民众的认知视野,形成自由、开放、互助的文化氛围。对于正处在社会转型期的我国来说,民众对于外来文化的甄别、筛选能力尚有待提高,很容易在所谓“普世价值观”的影响下对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和国家的发展产生质疑和否定的态度,盲目崇尚外来文化,以致形成厚此薄彼的错误观念。而借助新媒体,民众则可以通过对大量时政信息的收集和对比,客观评价我国的发展现状,理性看待中外文明的优缺点,深化对自身文化的理解与认同。这在扩大民众认知眼界的同时,有助于形成一种自由、开放、互助的文化氛围,更有利于国民向心力的巩固。
利用新媒体平台彰显民众的利益诉求,拓展信息获取渠道。随着社会文明和开放程度的提高,我国公民表达自身合法诉求的意识也有所增强。新媒体的逐渐普及,让人们的信息获取渠道得到了拓展,削弱了话语权垄断的可能性,使得公民能够借助微博、微信等互联网信息传播工具充分发表自身对于热点事件的意见,且可以合法行使监督、举报、建言等权利,这就充分体现了民情,反映了民意,集中了民智。新媒体不仅有助于推动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而且也促进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多元化拓展,这对于社会的发展而言无疑是极大的增益。
商业化的宣传模式、负面与虚假网络信息的存在、诉求表达的分散化,不利于民众向心力的形成
商业化宣传模式占据主导地位,公益性的文化引导、推广机制还有待完善。毋庸置疑,近年来,以电子化传媒、数字化报刊与杂志以及微博、微信等为代表的新媒体受到了社会大众的追捧,其商业价值也被民众所普遍认可。一些政府部门以及社会中从事文化、教育的相关机构,都将挖掘新媒体的商业潜力和获取经济效益作为优先考虑项,而没有充分认识到新媒体在推动精神文明建设、提升国民向心力等方面的价值。当前,我国对新媒体的开发与推广,主要还是以商业化运作为主,由此也出现了不少主打娱乐、休闲、社交等元素的产品与服务。而在公益性的国民向心力文化推介、志愿者服务等方面,则相对薄弱,多数局限于提出产品与服务的概念,真正付诸实施的尚属少数,这自然不易激发民众的向心力。
负面、虚假网络信息的存在,影响了民众对舆情的甄别与判断。互联网在我国的迅猛发展,使得自由、开放、分享等网络文化深入人心,参与各类热点话题的讨论、传播,也成为了我国民众精神文化生活的一大常态。而管理机制的不健全、民众文明素养的有待提高,则在很大程度上对网络虚假信息、负面信息的形成与蔓延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虚拟的互联网平台,容易使民众产生一种“免责”的心理,以为可以随意发表意见、凭借个人的喜好非理性地评价各类事件,乃至在语言上肆意攻击对方,传播不实信息。这不仅会对社会舆论的健康发展产生干扰,也会对民众产生误导,不利于国民向心力的凝聚。
缺乏长效性的文化交流、互动平台,分散化的诉求表达难以产生群体带动效应。近年来,依托互联网以及数字化传媒、电子报刊、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国家不少部门、机构都适时跟进了官方网站、论坛、新闻客户端等传播载体的建设,以保障民众的参与权、知情权、表达权。然而,一些部门或机构却较为被动地设立监督、举报模块,缺乏主动调研和自觉反馈,加之行政处理效率偏低,使得民众不得不转而通过在一些非官方的、民间影响力较大的论坛社区发表意见,另寻表达诉求的渠道。这种相对分散的诉求表达,往往无法真正引发社会关注,反而会降低民众的积极性,减弱国民向心力。
合理利用新媒体平台,听民声、会民意,增强国民向心力
建设民生问题解答、政府公信力评价的双向机制。设立专项化的新媒体发展、引导机制,合理统筹各类社会公共资源,逐步建立以政府机构公信力考核为主的信息公示制度,发布最新的国家政策、时政要闻等信息,确保民众能够及时通过各类新媒体获取相应的资讯。同时,我们也要将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推动新媒体社会化的关键,培养民众的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使其主动关心社会、民族以及国家的发展。
加强对网络舆情的监管力度,鼓励民众正确使用新媒体。严格依照相关法律、法规,查处各种蓄意破坏互联网正常秩序的行为,增强与民众的多方沟通、协调,完善实时监测、即时上报等交互结合的方式,引导民众自觉承担社会责任,共同营造良好的网络秩序,合理利用新媒体引导舆情,传播正确的发展理念,形成和谐、多元的社会文化氛围。
细化基于新媒体的多平台交流、互动机制,丰富公民表达自身合法权益的途径。加快对多功能、高效率的官方互动平台的建设,增设在线客服,及时回应、解答民众的咨询。合理导入微博、微信等客户端工具,及时推送最新的发展政策、法律规章等信息,开放互动评论、对话以及讨论等,同时引入客座嘉宾在线点评、优秀评论推荐以及解决方案公示等机制。此外,还可通过提供网络举报、报备登记等便捷方式,降低民众请求获取权利保障的难度,提高其表达、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成功率,深化彼此之间的沟通与交流。
(作者为南京林业大学南方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
【参考文献】
①陈培永:《多元一体格局下的中华民族向心力》,《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4年第4期。
②杨英法、聂雅:《社会思想引导、社会舆论调控与社会情绪管理》,《光明日报》,2014年9月28日。
③汪文甫:《中华民族向心力质的飞跃及其历史经验》,《探求》,2011年第6期。
④赵娟:《浅析新媒体的发展及对文化产业的影响》,《新闻传播》,2015年第20期。
责编/王妍卓 美编/于珊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