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互联网跨界融合、驱动创新、开放生态、连接一切的新特征,正在不断挑战各行各业的传统格局,公益事业面对“互联网+”的新趋势同样要通过自我革新来迎接新挑战。毫无疑问,在移动互联网技术推动下,中国公益事业正迎来最佳发展机遇期——爱心人士可以更便捷地参与公益,公益组织有了更规范、更广阔的成长空间,社会企业也可以跨界发展并与公益组织形成合力。具体来说,互联网技术与公益事业的融合,将使公益事业从信任度、参与度到展现形式、合作方式等各方面均有新突破。
搭建新平台,重塑公众对公益的信任
在传统的公益模式中,存在着一个“信任的黑盒子”,即缺失的监督纽带和难以透明化的执行过程,这个“信任的黑盒子”的存在消耗着公众对公益慈善事业的信心。而互联网技术的革新恰好为公益事业的“信任连接”带来了质的飞跃。
“互联网+公益”重塑参与者身份。在传统的公益模式中,往往是由公益组织和项目负责人在项目进展到一定阶段,根据收集和反馈的资料编写项目进展材料,参与方和组织方之间的信息交流通常都是单线的、没有交互的。而在互联网公益平台中,每一个项目参与人既可以是捐赠人,也可以是项目的志愿者、信息的提供者和监督者,网络公益平台保证每一位参与者都能及时获得项目的进展情况,从而打破信息生产和交互的边界。
互联网技术推动网络公益平台机制创新。传统公益项目的参与者经常有“盲人摸象”的感觉,即捐赠者无法了解项目的真实情况,执行者缺少获取和与公众沟通的渠道,因此网络公益平台迫切地需要依靠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推动其在机制上不断创新,让公众、公益组织、监管单位和公益平台在同一个空间内各司其职而又形成合力。为此,腾讯公益在2014年8月以微信朋友圈为依托推出“一起捐”功能,利用社交关系网的信任和互动激发公众参与热情,重塑公众对公益的信任感。
应用新技术,将公益行为融入生活环节
科技和创新的力量正在改变公益活动的业态,网络平台的搭建让每个人都有了随手做公益的能力。以往人们习惯通过捐款捐物、无偿献血、志愿服务、帮扶救灾等方式参与公益,做这类公益往往需要大量时间成本或经济支出,而随着共享经济与指尖公益概念的交融,人们只需要动动手指就可以参与公益——“捐步数”“捐声音”“捐笑脸”“捐知识”等“轻公益”模式不断涌现,甚至随手删除旧邮件、清理电脑垃圾等一系列环保行为,都能给特定的公益项目带来实际支持。
腾讯公益不断将新的互联网技术应用于公益项目中,一方面优化用户参与“轻公益”的体验,另一方面致力于促进科技在偏远落后地区的普及,缩小贫富差距。尽管互联网在城市中的“连接”深刻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但城乡之间的数字鸿沟在偏远地区以及部分少数民族聚居区仍然存在。在精准扶贫领域,腾讯基金会打造了“为村”项目,致力于探索“互联网+乡村”的实践新路径。项目通过引导村民以实名身份加入自己村庄的微信公众号,将外出打工人员与留守村民凝聚起来,沟通城乡,为乡村连接情感、连接信息、连接财富。“为村”微信公众号集便民生活、智慧村务、电子商务为一体,是一张属于村庄的移动互联网名片,能够有效打通村民参与移动互联网生活的最后一公里。目前,全国范围内已经有2642个村庄申请加入“为村”项目,其中642个村庄已通过初步申请,246个村已建立起本村村庄公众号,102个村庄已完成功能开发并上线。
构筑新生态,打造公益合作共生共赢空间
技术创新不仅让公众参与公益的方式更便捷,更重要的是互联网的发展正在改变公益行业的传统格局,各级各类公益慈善组织的定位和职能在“互联网+公益”的驱动下得到不断进化和净化。
“互联网+公益”促使公益组织不断进化。在传统的公益资源链条上,大部分公益资源都截留在大型公益基金会中,项目或由基金会雇佣专员去操作,或资助其他公益伙伴代为执行,因而小型公益组织往往处在缺钱、缺人、缺好项目的尴尬状态。如今随着互联网募捐平台的陆续上线,任何一个项目都有机会向网友寻求认同、获得捐款,大小机构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仅从2015年腾讯捐款平台的数据就可以看出,大型公募基金会为自己发起的项目筹资比例占到53%,而服务于其他公益组织或个人的筹资比例为47%,两类项目的筹资比例相差不大。这也表明公益组织通过这种开放多元的网络平台和便捷的网上支付系统,能够搭建起适合自己的社交网络平台,从而打破传统垄断格局。
网络公益新生态具备极强的净化功能。一个公益项目要想获得更多的支持和认可,基本由项目是否有吸引人的理念、高效的项目执行能力、透明的信息反馈机制决定。有缺陷的项目在网络公益平台将被几何级放大从而自动遭到淘汰,而优秀的机构和项目会自动留存下来,并带动整个公益行业往专业化、规范化的方向发展。
“互联网+公益”将更大限度地撬动企业力量。毫无疑问,企业仍是中国公益慈善事业的重要主体之一,近八成的慈善捐款来自企业。在传统公益模式下,由于和公众没有更直接的信息沟通传递渠道,企业从事公益慈善事业往往要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经济成本,才能产生有限的影响力。对此,腾讯公益也打造了针对企业的公益项目,最典型的就是“腾讯益行家”,这一活动通过用户捐步数、腾讯建平台、企业配捐资金的模式,无形中向个人和企业传递了公益理念,让企业和公众有了沟通互动的平台。2016年的“99公益日”中,腾讯为企业团队定制了“团队一起捐”功能,企业发动自己的员工一起支持公益、向消费者传递企业公益理念,三天时间里仅该项目就筹得善款8270万元,捐款次数达到147万人次。但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公益行业中针对企业的合作模式仍比较单一,如何全面打通企业、公众、机构三方连接,将是腾讯公益今后的研究重点。
【本文作者为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