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全面从严治党战略实践的不断深入,组织温暖的问题作为一个重大现实课题逐渐凸显,揭示了党的建设的系统性和复杂性。在全面从严治党的框架中深刻认识和正确解决这一问题,对于我们党提升自身的先进性与纯洁性,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领导核心,具有重大而特殊的意义。
【关键词】组织温暖 从严治党 现实意义
【中图分类号】D26 【文献标识码】A
组织温暖指的是党的各级组织对普通党员和党的干部在思想、工作和生活等方面的关怀和帮助。随着全面从严治党战略实践的不断深入,组织温暖的问题作为一个重大现实课题逐渐凸显,揭示了党的建设的系统性和复杂性。在全面从严治党的框架中深刻认识和正确解决这一问题,对于我们党提升自身的先进性与纯洁性,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领导核心,具有重大而特殊的意义。
为什么要强调组织温暖问题
强调组织的温暖,来自于马克思主义政党自身存在和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由党的无产阶级先锋队性质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决定的。组织的温暖不仅可以凝聚党员的精神力量,增强党员的归宿感和使命感,更为重要的是,可以催发党员为了集体和组织而忍受个人牺牲的意志和品质,这是党获得蓬勃而持久的生机与活力的动力与源泉。党在民主革命时期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大量事例充分证明了这一点。显然,当下正在开展的全面从严治党的实践,如果不高度关注普通党员和干部的思想、工作和生活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并加以迅速、有效的解决,全面从严治党的全面性就难以得到充分体现,党的先进性与纯洁性建设的成效也就难以取得预想的效果。
强调组织的温暖,是基于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发生深刻变化做出的重要判断。改革开放以来,资本和市场的力量在推动中国快速现代化的同时,也推动了中国社会阶级阶层结构分化与重组的历史进程。它们所塑造出的新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在党的队伍中自然反映和体现出来,党内成员结构和关系与社会阶级阶层结构和关系的变化呈现出高度的一致性。应该看到,社会的分化与流动,导致一部分普通党员和干部的经济状况没有得到显著的改善并呈现出相对滑落的特征,一部分普通党员和干部由于变换就业岗位,脱离了原来的党组织成了流动党员;在“山头主义”和“圈子文化”的作用下,个别地方个别单位在选人用人上排优机制和择劣机制大行其道,导致党内一部分德才兼备的好干部严重边缘化。显然,如何针对变化了的社会现实,在党内贯彻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凝聚党内流动化和边缘化的力量,成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面对的一个重大现实问题。
强调组织的温暖,主要针对的是党内组织温暖实践淡化的客观实际。必须承认的事实是,在党的先进性与纯洁性的问题存在的情况下,对于广大普通党员而言,来自党组织的温暖似乎少了。个别地方和单位在与人民群众的关系出现疏离的同时,党的各级主要领导干部与普通党员和基层干部的关系也存在疏离的倾向。组织温暖的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的特征相对明显。组织温暖的淡化,不仅构成党自身组织程度下降的重要表征,也成为导致党自身组织程度下降的重要原因。更为值得关注的是,“丛林法则”在个别地方、个别单位党的组织中也有典型的体现,组织温暖不仅缺失甚至走向了反面。
能否体现出组织温暖的力量,是检验一个党组织是否具有凝聚力与战斗力的基础性标尺,也是评价一个党组织的主要领导是不是党和人民需要的好干部的基础性标尺,更是衡量一个党组织党群关系好坏的基础性标尺。
习近平总书记认为应重点关注哪几类党员群体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组织温暖工作作为党的建设的重要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显著成效。进一步开展好组织温暖的实践,必须紧密联系党的实际和社会的实际,深入思考温暖谁、如何温暖、谁来温暖等关涉组织温暖主体、对象和方法的一系列基本问题。由此,认真学习和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当下组织温暖的思考和论述,就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一般而言,党员作为党的肌体的细胞和党的活动的主体,是党组织关怀与温暖的对象。在此基础上,习近平总书记突出强调了以下几类党内群体。
一是老党员和困难党员群体。这个群体主要指的是新中国成立前入党的农村老党员、新中国成立前入党未享受离退休待遇的城镇老党员;部分生活困难党员,主要包括农村生活困难党员、城市下岗失业人员党员和灾区因灾致困、因灾致残的党员等。对于这样一个特殊群体,必须坚持底线思维,让党组织的温暖常在他们身边,融入他们的心中。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要做好关心、爱护老党员和生活困难党员工作,增强党组织的亲和力,使广大党员真正感受到入党后有义务、有责任、有奉献,同时也有权利、有温暖、有荣誉。只有不断加大对老党员和困难党员的关怀力度,提高他们的归属感、荣誉感和责任感,才能增强党组织的向心力、凝聚力和感召力。
二是党的干部特别是党的基层干部群体。党的干部是党的事业的骨干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既要求干部自觉履行组织赋予的各项职责,严格按照党的原则、纪律、规矩办事,不滥用权力、违纪违法,又对干部政治上激励、工作上支持、待遇上保障、心理上关怀,让广大干部安心、安身、安业,推动广大干部心情舒畅、充满信心,积极作为、敢于担当”。对于党的基层干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各级都要重视基层、关心基层、支持基层,加强带头人队伍建设,确保基层党组织有资源、有能力为群众服务。对广大基层干部要充分理解、充分信任,格外关心、格外爱护,多为他们办一些雪中送炭的事情”。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组织温暖的问题不仅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而且身体力行,给全党作出了示范。一个典型的事例是,40年前,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第一大地测量队的同志同军测、登山队员一起,勇闯生命禁区,实现了中国人对珠峰高度的首次精确测量。2015年5月,第一大地测量队6位老党员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了封信,以表达老党员对总书记的崇敬之心和他们的爱国之情。同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写了亲笔回信,表示党和人民没有忘记同志们建立的功勋。他在信中强调,忠于党、忠于人民、无私奉献,是共产党人的优秀品质。党的事业,人民的事业,是靠千千万万党员的忠诚奉献而不断铸就的。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组织发热,党员温暖。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既蕴含了一把手在组织温暖实践中的责任和义务,又涉及关于组织温暖方式的继承与创新的问题。组织温暖是党的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一把手的责任和义务。组织温暖不能成为党和政府的“节日作业”,搞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形式在场、实质离场,而是要融入日常工作和生活之中,成为党的各级组织主要领导干部自我教育、增强党性、服务人民的自觉行动。在肯定诸如写信等传统的温暖方式应继承并发扬光大的同时,更要适应生活方式的变化,推动组织温暖的方法创新。有的地方根据实际推出的政治生日贺卡、手机短信等方式就是创新的具体表现,值得推广。
强调组织温暖与全面从严治党有着怎样的关联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从严治党之所以成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基于党自身现实状况作出的重大战略安排。众所周知,在腐败的侵蚀和渗透下,党的道德权威和纪律受到了明显的侵害,理想性和纪律性削弱。打铁还需自身硬。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如果管党不力、治党不严,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党内突出问题得不到解决,那我们党迟早会失去执政资格,不可避免被历史淘汰,这决不是危言耸听。”
党的建设伟大工程是一个系统工程,组织温暖只有纳入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之中,才能获得正确的认识和把握。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强调组织温暖与全面从严治党不仅不存在对立的关系,而且是全面从严治党的有机组成部分。对于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而言,无论是严格管理党员干部的必要性,还是关心爱护党员干部的必要性,在当下都充分显示出来。正是对这两个问题的深刻体察,习近平总书记对于党的干部作出了把严格管理和热情关心结合起来的明确要求。一方面,各级党组织要加强对干部的教育、管理、监督,坚持强调干部坚定理想信念,讲大奉献。另一方面,也要在政治、工作和生活上关心干部,设身处地为大家排忧解难,以体现党的关怀和温暖,让大家充分感受到这是一个讲感情、有血肉的党。有人有意无意地用组织温暖对冲全面从严治党,这种认识显而易见是故意混淆是非。组织温暖对于党自身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的重要意义,决不能理解为一种平衡从严管党治党的策略,决不意味着对干部放松纪律的严格要求。
组织温暖与全面从严治党的一致性,充分体现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三个区分开来”之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干部在推进改革中因缺乏经验、先行先试出现的失误和错误,同明知故犯的违纪违法行为区分开来;把上级尚无明确限制的探索性试验中的失误和错误,同上级明令禁止后依然我行我素的违纪违法行为区分开来;把为推动发展的无意过失,同为谋取私利的违纪违法行为区分开来,保护那些作风正派又敢作敢为、锐意进取的干部,最大限度调动广大干部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组织温暖与全面从严治党的一致性,还充分体现在中央纪委书记王岐山提出的“四种形态”之中。王岐山指出,要运用好监督执纪的“四种形态”,让咬耳扯袖、红脸出汗成为常态;党纪处分和组织处理成为大多数;对严重违纪的重处分、作出职务调整的是少数;而严重违纪涉嫌违法立案审查的只能是少数,在严明纪律中体现严格要求和关心爱护。无论是“三个区分开来”还是“四种形态”,都是从严治党实践中辩证法的充分体现,在这个问题上应拒绝任何片面的理解或有意的质疑。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评价中心研究员)
【参考文献】
①[美]李侃如:《治理中国——从革命到改革》,赵梅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
②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6年5月10日。
③王歧山:《坚持高标准 守住底线 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制度创新》,《人民日报》,2015年10月23日。
责编/潘丽莉 美编/李祥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