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马克思科学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代中国的重要理论指南。党的十八大以来形成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与其有密切关联。马克思科学实践观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理论基础,同时我国也要在实践中不断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实现。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 “四个全面” 实践观
【中图分类号】A849 【文献标识码】A
马克思科学实践观的思想内涵
19世纪40年代,工业革命在英国率先完成,其他欧美国家也进行得如火如荼。资本主义工业大生产在大大提高了生产力水平的同时,也造成了许多严重的问题,比如贫富差距、阶级对立等,现实中的社会矛盾问题也日益体现在哲学领域中。马克思在《莱茵报》担任主编期间,对社会现实有了非常深刻的认识,也日益对黑格尔的实践观产生了质疑,并最终形成了自己的科学实践观。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理解马克思的科学实践观:
实践是人存在的方式。长期以来,西方哲学认为“存在”是一种空洞的抽象,是一种信念。然而,马克思却认为“存在”并没有明确的实体,而是存在物的本质对象性。对于人而言,人的本质并不是人本身,而应当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性。此种对象性在马克思看来就是实践。也就是说,人在从事实践活动时,不仅是把实践的对象加工生产出来,更是把人的本质性力量作为对象给生产出来。实践作为人的存在方式是有其原因的。实践是人进行生存的前提,没有实践活动,就不会有相应的物质财富被创造出来,人的生存自然也就成为问题。人是自然界中唯一有意识的物种,而人的意识就是在实践活动中形成并产生出来的,正是实践使人的生命成为有意识的生命,意识也成为人独有的标志。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而这种社会关系其实就是在人的实践中形成并被创造的。也正是因为实践的需要,人逐渐形成了各种社会关系以适应在实践活动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实践与人的认识不可分离。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认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具体反映。同时,马克思主义还认为人的认识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产生的: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所以,在马克思看来,没有实践,就不会有人的认识。当然,马克思主义中的实践与认识的关系是辩证的,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反过来认识也能反作用于实践活动。特别是经过系统总结了的人对事物本质以及内在规律的认识,对人的实践活动有巨大的指导作用。也就是说,人的认识可以走在实践活动的前面,指引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
实践是人的本质属性。关于人的本质性问题,马克思作出过多种表述,如人的本质是劳动,人在本质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但归结起来,人的本质是实践。劳动是实践的一种重要方式,社会关系也是在实践中形成的。通过实践活动,人的大脑得到充分地锻炼,意识和认识也是在这样的过程中产生出来的,这就形成了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通过实践,人类形成了各种各样的社会分工关系,推动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前进和发展。
马克思科学实践观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理论基础
党的十八大以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成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重要方略,从宏观上为我国的治理提供了具体的思路和策略。作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政党,中国共产党的治国理念在根本上仍是以马克思主义作为基础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与马克思主义科学实践观有着密切的联系,具体如下:
第一,人的认识是在实践中产生的。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就一直进行着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的工作。在这一过程中,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新中国成立以来,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过程中,中国共产党有过惨痛的教训,正是汲取了这一教训,才有了改革开放的成就。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很多问题并没有现成的答案,正是中国人民在具体的建设实践中反复探索,才逐步找到了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理论创造不是凭空产生的,是在中国人民的实践中产生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也是党的十八大以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经过数年的实践,针对当下中国的若干问题而提出的全新治国方略。这一理论的提出完全符合马克思的实践观,即认识是在实践中产生的。没有实践,就不会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不会有“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第二,人的认识是伴随着实践不断发展的。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走过不少弯路。在革命年代,经历过失败之后,才认识到完全照搬马克思的本本主义是行不通的,所以才有了毛泽东思想的诞生。新中国成立以后,经过数十年的实践发现,完全的计划经济也是行不通的,所以才有了改革开放中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国家所面临的国情、世情有了巨大的变化,必须要适应新的时代发展需要,有针对性地提出具体的解决方案。总体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经过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四个全面”战略思想,不断完善和成熟,这一过程都是在实践中完成的,突出体现了马克思的科学实践观。
第三,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从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来看,在实践过程中形成的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都经受住了实践的考验,成为中国革命成功和改革开放取得重大成就的重要原因。“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也是在实践中形成的,它的正确与否也要经受实践的检验。事实证明,这一战略布局也经受住了实践的检验,能够成为今后一段时间指导我国社会改革发展的重要方案。
在实践中推进“四个全面”
第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离不开全体中国人民的实践。实践在具体形式上可以包括多个方面的内容,但不管怎样,要想真正实现这一目标,离不开全体中国人民的艰苦奋斗。作为近一段时间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础目标,要不断创新工作方式,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建设的积极性,才能更好更快地完成这一目标。
第二,全面深化改革也要在探索中实践。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计划经济的体制机制已经基本上被打破了,通过改革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发展。到现在,比较容易改的方面都已经完成了,剩下的都是非常困难的方面。但越是困难,就越要迎难而上,解决这些困难不是靠嘴上功夫,而是要靠实干。要制定出良好的改革方案,更要将这些方案落到实处,在实践中逐步解决比较困难的问题,比如司法体制改革等。
第三,全面依法治国也要依赖于具体实践的落实。中国的法治观念比较淡薄,而要改变这一状况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通过艰苦的努力才能完成。对于党和政府而言,也要身体力行,从制度设计上保障依法治国的有效性。比如进一步完善我国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使其有法可依。具体的执法部门更要做到依法行事,不能超越法律的界限。司法部门更要守住最后的底线,维护法律的公正性。
第四,全面从严治党也需要在实践中探索。全面从严治党,直接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能否实现,关系到“中国梦”能否实现。因此,要在政治实践中探索出适合于党情的治党理念和方法,实现对全党的有效管理,以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作者单位:重庆工商大学计算机科学与信息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①李海峰:《相通与互补:马克思实践观与海德格尔真理论的关系新探》,《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2月。
②光明日报编辑部:《四个全面:继往开来的重大战略布局》,《光明日报》,2015年2月9日。
责编/王坤娜 美编/杨玲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