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原创精品 > 学术视野 > 经济 > 正文

从土地看中国经济:土地模式与四个阶段(3)

核心提示: 土地在中国经济高增长过程中扮演着发动机角色。一方面,土地制度的改革推动了经济权利的开放,因而成为激发经济活力的重要制度力量。另一方面,政府通过对土地权力的控制掌控发展的主导权。忽略中国在整个发展过程中利用土地的做法,就很难理解中国过去三十多年高增长的奥秘。

必须告别土地依赖发展模式 

我觉得现在面临的问题是经济下行。经济一直往上走的时候,这套做法是能搞下去的。因为土地在不断升值,房地产价格不断在涨,制造业也不断在扩,基本上这套模式是能玩下去的。但是现在面临的最大问题是整个经济下行。经济下行带来一个主要的问题,就是我们原来靠放土地拉动GDP的这套模式走不动了

2008年以后地放到什么程度?2006年之前,整个中国建设用地的供应量平均一年400万到500万亩左右。但2006年以后,为了拉增长,每年的地放到了700-800万亩左右,整个供地差不多扩了一倍。但放地的结果是什么?到了2012年左右,继续靠放地,GDP已经拉不起来了。所以我们看到,从2013年开始整个土地的供应,建设用地的供应量从七八百万亩开始往下落,整个GDP也往下落。这是我们中国经济面临的基本现实,就是你继续用土地的宽供应来拉经济增长的模式已经无以为继。这是我们面临的第一个问题。

第二个问题是用土地招商引资的效力减退。就是说你继续放土地,但是不会带来工业增加值的高增长。2004年以后,整个工业用地的增长里面,东部地区的供地继续还在增长,另外增长最快的是西部地区。整个东部地区还是在靠土地招比较大的企业,但是我最近去几个地方去调研以后,发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现象,就是在东部地区的园区,企业已经不再依赖土地的优惠。就是说它的土地成本在整个企业成本里面已经占很小的比重,这是第一。第二,一些进到东部园区的企业,或者留在东部园区的企业,基本上已经完成资本原始积累,不再那么迫切靠土地的抵押贷款解决资金问题。

但是政府的行为是什么呢?无论是在大城市还是中小城市,政府的行为基本还靠压低土地的地价来招商引资。政府继续还是在用传统的工业化模式来招商引资,但是企业在这方面的依赖性开始大大下降。

在西部地区。园区工业化进程遇到很大困难 。中国经济下行,两块最严重,一块是原来的国有企业,搞煤的、搞油的,这些传统的产业产能过剩。另外就是仿造东部地区搞园区、在西部地区造园区的地方情况不好。西部的园区基本上就是这一轮经济下行最严重的地区,这些地区靠土地低价供应做园区。

政府用土地招商引资,造成非常严重的问题。首先是债务负担。然后在东部地区,大量转型企业不依赖于低成本的招商引资,但是带来两个结果,第一个是大量土地被浪费,第二个是企业等着你这些土地转变规划用途,用土地来投机。园区的土地投机在东部和中西部地区都是非常严重的。 

第三个问题是土地供应结构进一步扭曲,与我们的结构性改革背道而驰。大家看我们的土地供应结构,其他用地、房地产用地和工业用地三块,从2011年开始,其他用地中80%是基础设施用地;房地产用地从2012年以来,比例不仅没有增加还减少了;工业用地2012年以来有所下降。我们整个土地的供应结构和结构改革之间有什么关系?我们一边在喊结构改革,但是你看整个供地的结构,基础设施的用地比例越占越大。结果是继续挤压房地产用地。然后,工业用地比重下降,这是一个正常现象。现在的最大问题是大量土地在保证基础设施投资。

整个用地的结构向基础设施倾斜以后,带来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金融风险。政府拿建设基础设施的土地去做投资的资金很大一部分来自哪里?继续来自土地的抵押融资。上一阶段以地生财的时候,政府用土地抵押做房地产,是等着房子升值,房子升了以后慢慢回钱,土地收入也慢慢回。但是基础设施供地增加以后,用基础设施去做抵押融资,这些钱怎么可能回得来?也就是说,结构性的扭曲继续加剧,金融风险加剧。

第四个问题是,土地出让成本上升,土地净收益下降,但土地抵押还在上升。这是一个非常危险的情况。很多人现在都在骂,说地方政府就知道卖地赚钱。但事实上,现在农民醒过来了,农民说,你政府要卖地,我跟你谈。再就是,现在很多城市的用地已经从原来的新增用地转向存量用地。转向存量用地以后,征地拆迁的成本大幅上升。现在土地成本上升到什么程度?2008年以来,政府土地出让成本大幅上升,很多地方占到一半以上,有的地方到60%。成本上升的结果是,政府的净收益下来了,现在才20%左右。

大量供地在基础设施上,靠土地套钱,靠基础设施拉动投资,短期可以保增长,但是造成的债务和风险加大。这会加大金融风险。

第五个问题就是部分城市和用地的土地抵押的价值被高估了。我们看东部地区的整个土地价值,基本上在评估的时候,是有房地产市场为依托。一二线城市,尤其是一线城市,基本上还是可以的。但是整个东北地区的抵押、西部地区的抵押和部分中部城市地区的抵押,抵押面积和抵押金额增加,这些地方一旦土地市场出现问题了,土地价值会往下走。土地价值往下走,但地方政府在利用土地贷款的时候,是按土地高价值的时候去评估、抵押的,这两者之间的差额由谁来承担?银行来承担吗?

第六个问题就是土地偿债的能力可能被高估了。你到地方政府看,现在政府承诺用土地出让来偿还债务的占40%。2012年的时候,各级政府承诺用土地出让偿还债务的比例达37.2%,所以我们估计2010到2015年期间,承诺用土地出让收入偿还债务的地方政府平均占比达到40%。再看杠杆,现在整个土地杠杆到什么程度?名义杠杆率在0.5到0.6,但真实的杠杆率是1.5到2倍,中西部地区土地抵押这块杠杆率更大,大部分中西部省份真实杠杆率都在2以上。政府最后能否真正按承诺的40%去偿还,这是我们在接下来几年面临的非常大的一个问题。

大家要认识到的一个基本现实是什么呢?就是整个经济再回到10%以上的增长速度是回不去了。但陷入这套发展模式之后,地方政府是在更加加重对土地的依赖

在东部地区,新来的好的项目,到了以后,政府继续给你供地,不会减少的。不好的项目你也推不出去。整个中西部地区的园区工业化,在我看来会造成土地危机,造成整个土地的投机,还有整个政府用地的结构性扭曲、土地抵押的上升、土地抵押价值的高估,这实际上是我们整个宏观经济、金融和政府财务危机的重要根源。在经济下行以后,这套东西继续下去非常危险。

以改革化风险、促转型

很多人说改革改革,土地改革说了半天,都说一定要改。但是怎么改?

我觉得这里面核心有三件事。第一,你原来那套玩法怎么改变?靠土地启动发展,靠融资搞城市,以土地谋发展,这套模式怎么变?看这个大的方向有没有松动的可能性。第二,怎么过日子?以土地谋发展造出那么大的窟窿,一旦出现大的问题,要看土地上有什么文章可以做。第三,下一轮土地改革能不能带来一些机会? 

经济发展阶段转换以后,是可以在大的土地制度框架下做调整的。

第一,土地发动机这个功能,现在地方政府还是在靠这个东西。这样面临一个问题: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的差异。中央政府已经明确,我不要再拉那么高的增长,但是不要拉那么高的增长,怎么样解决地方政府继续把土地作为拉动经济的发动机这个问题?你去所有的地方看,没有谁觉得投资不重要,增长不重要,招商引资不重要。所以,如果整个发展目标没有根本性的改变,地方劲头基本上是这样的。我去年到各地跑的时候,发现地方干部都挺蔫的,都是照章办事。今年劲头就起来了,这里要搞,那里要招商引资,还在弄。但如果再搞起来,我觉得整个宏观经济风险比2008年以后还要大。

要告别土地作为发动机的功能如果不解决好地方政府的发展动机问题,继续还是以经济增长为目标,这个改革基本上不要谈了,土地改革没有任何希望,什么征地改革、农民权益,就别谈这些事。

第二,现在粮食安全、耕地保护和土地管理这个链条到了更明确的机会。原因是什么?就是对粮食安全的概念开始发生变化了。农业供给侧改革,说白了就是原来生产的东西很多不对路。现在好的大米要靠进口,优质的小麦要靠进口,大豆主要靠进口。你生产的东西卖不出去,市场要的东西又没有。就是说,原来是“粮食安全就是保吃饭”,现在提出主粮绝对安全。这样耕地保护也应从数量转向质量。

耕地保护的功能就相应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首先就是要保优质的产能。再就是要把长期生态保护、土地污染和耕地保护之间的矛盾要缓解。你看我们现在开始有休耕的地,有要保护的黑土地,另外农村要有一部分做生态的土地。永久的地守住,其他的地是不是有一些机会了?就是说我们整个粮食安全内涵发生变化了,然后土地管理中以耕地保护为目标的内涵要发生变化,未来生态跟土地之间的关系是更大的问题。

未来的整个土地管理就是一个自然资源管理的概念,不简单是一个以粮食安全为目标的耕地保护概念。以自然资源管理为目标的话,土地的功能除了产粮食还有生态。就是说,未来土地管理的链条、土地管理的观念都会发生重大变化。这些东西实话说已经开始在变。

第三,保发展的目标可以放下了,如果这个东西不放下,经济会陷入更加危险的境地。

上一页 1 234下一页
[责任编辑:孙易恒]
标签: 中国经济   土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