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新思想 > 五位一体 > 文化篇 > 正文

仲呈祥:中国电影与中国精神

  作者: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 仲呈祥

中国电影应当如何体现中国精神?这的确抓准了当前中国电影发展的一个必须解决的关键课题。

2013年8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上提出的“四个讲清楚”中指出:要讲清楚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不同,其发展道路必然有着自己的特色。笔者认为,一个国家如此,一个民族如此,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艺术事业也是如此。讨论当今中国电影的发展道路,理应首先认真回顾梳理并讲清楚中国电影百余年来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从而研究清楚究竟应当继承发展什么样的中国优秀电影传统,坚持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电影发展道路。

  中国电影发展的优秀历史传统

众所周知,自从电影这种由法国人卢米埃尔兄弟发明的以科技影像把握世界的方式传入以来,中国的首部无声电影便是与典型的中华传统艺术京剧结缘的、谭鑫培主演的《定军山》。往后,由无声而有声,经黑白而彩色,日渐成为中华民族艺术地把握世界的一种审美娱乐方式。百余年来中国电影的优秀历史传统是什么?尊重中华民族电影历史的人们都有以下共识。

20世纪40年代前后,在中国共产党影响下的左翼文艺运动中,以赵丹、白杨、上官云珠等为代表的演员主演了《一江春水向东流》《八千里路云和月》《乌鸦与麻雀》和《小城之春》等进步电影,形成了中国电影创作的首次高峰,其艺术成就和思想发现为世界瞩目,被世界电影史家认定为代表了那个时代人类电影思维的高端水平。如今我们重观《一江春水向东流》,仍然会被其高超的现实主义艺术和浓烈的家国情怀所震撼。这可以称为可贵的中国进步电影传统,也是中国电影发展历史上引国人自信、自豪的第一次高潮。

新中国成立后,在党的领导下,由东北电影制片厂(即长春电影制片厂)、新组建的上海电影制片厂、北京电影制片厂及后来发展起来的遍布祖国大江南北的十余家电影制片厂相继创作拍摄出了《桥》《青春之歌》《红旗谱》《阿诗玛》《我们这一代年轻人》《早春二月》《北国江南》等一大批好影片,仅上海电影制片厂谢晋,就先后应时代和人民的召唤执导了讴歌爱国主义精神的《女篮五号》、忆苦思甜教育的《舞台姐妹》、弘扬革命传统的《红色娘子军》等受到人民欢迎的力作。这些富有中国特色的电影,其主流是为人民、写人民、服务于人民的,是礼赞中国精神的。尤其是1959年为庆祝新中国十周年诞辰创作的《林则徐》《聂耳》《五朵金花》《林家铺子》《万水千山》《战上海》等18部优秀影片,更堪称中国电影发展历史上的又一次高峰。这可以称为在继承20世纪40年代前后中国进步电影历史传统基础上发展而形成的新中国人民电影传统。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电影迎来了新时期的复苏。西安电影制片厂先后拍摄了《人生》《没有航标的河流》《老井》《野山》《黑砲事件》等唱响中国精神的“西部片”,上海电影制片厂相继拍摄了《天云山传奇》《牧马人》《芙蓉镇》《城南旧事》《巴山夜雨》等反思生活的精品力作,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摄了《人到中年》《花园街五号》等赢得观众好评的影片,广西电影制片厂更是起用一批北京电影学院七八级毕业的青年新锐创作出了引起影坛轰动的《一个与八个》《黄土地》……所有这些影片,共同的审美追求是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保持共同的脉搏,与人民解放思想的思潮同呼吸,创造了中国电影发展历史上的又一次高潮。这种在20世纪进步电影与新中国人民电影优秀传统继承基础上发展形成的现实主义深化、具有鲜明反思意味、有着强大生命力和创造力的中国电影新传统,弥足珍贵。

  中国电影优秀历史传统的当代启示

只有讲清楚了中国电影的历史传统,才能进一步讲清楚中国电影值得珍视的文化积淀和艺术经验。中国电影优秀传统留给我们的宝贵启示主要是:第一,中国电影当然要满足观众的娱乐需求,但其主要的功能和价值在化人养心。电影当然要面对市场,要讲票房,要讲经济效益,没有票房即没有人看的电影是不能产生任何社会效益也不能发展的;但电影的宗旨在“化人”而不在“化钱”,在获取精神美感和提升人的精神素质。电影当然要好看,要养眼,但止于养眼甚至花眼乱心,以生理上的视听冲淡乃至取代精神美感是悖离宗旨的;优秀电影一定是通过养眼进而养心,通过视听快感而达于心灵产生精神美感。

第二,中国电影是属于人民的。中国电影源于人民,表现人民,服务人民。它与人民血肉相连、休戚与共,为人民鼓与呼,代人民立言。在银幕上以人民为中心塑造艺术形象,它的服务对象——观众也是人民。

第三,中国电影紧扣时代脉搏,体现时代风貌,以彰显中国精神为灵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精神是社会主义文艺的灵魂。当然,这也理应成为作为今天社会主义文艺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国电影的灵魂。试看上述铸就三次中国电影高潮的那些优秀影片,哪一部没有洋溢着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独具魅力的中国精神!

毋庸讳言,今天中国电影事业确实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从创作上看,影片年产量的上升、题材的丰富、形式的多样、制作的精细,都非昔日可比;从放映上看,院线的建设、银幕块数的激增、票房的翻番,都创历史新高。但在遵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四个讲清楚”重要指示和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前提下,如何继承发展好中国电影的优秀历史传统?如何珍视弘扬中国电影的文化积淀和艺术经验?如何从中国的现实国情出发推动中国电影创作?就此,严峻的现实值得我们深思。

上一页 1 2下一页
[责任编辑:赵光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