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包容成为国际体系的基本特征
近年来,国际格局在整体上更加富有可调整性和兼容性,尤其是新产生的体系和机制更加具有超越性、开放性和包容性,通过对抗和武装冲突挑战、颠覆现有国际秩序与体系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大为降低。
殖民时代,原有的国际体系和机制大都带有一定的封闭性与排他性,难以包容和兼容新的力量和体系。一战后成立的国际联盟,英、法、意、日为行政院常务理事国。美国虽然是国际联盟的发起国,却因受到国内孤立主义的牵制而退出,苏俄和德国则被排除在国际联盟之外。到20世纪30年代,美、苏、德三国的经济实力分别占世界前三位,由综合国力较弱的英、法等国主导的国际秩序明显难以为继,随着《苏德秘密条约》的签署,旨在颠覆既有国际秩序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在事实上成为必然。二战爆发之前,在全球范围内曾先后构建过两个最为重要的国际体系:维也纳体系和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前者开启了用会议解决国际争端的先河,后者由一战的战胜国所缔结的凡尔赛和约、四国条约、五国条约、九国公约等组成。为“促进国际合作,保证国际间的和平与安全”,凡尔赛会议后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对全球国际事务具有重大影响的政府间国际组织——国际联盟。但德国、意大利和日本在发觉这些体系、机制和组织都难以满足自己的利益诉求时,立即点燃战火,使这些约定和体系徒具形式并最终灰飞烟灭。
在新型国际关系建构时期,情况在发生根本变化。冷战结束以来,对于现有守成大国和国际体系而言,几乎所有崛起的大国都是跟进者、参与者,而非挑战者、颠覆者。⑳中国、印度、俄罗斯和巴西等正在崛起的大国,大都力争通过遵守和利用现有国际秩序和规则发展自己。这些国家高度重视对外经济关系,不断增大自身与其他国家在经济上的相互依赖和政治互信。秦亚青等学者指出:“20国集团是保障国际秩序的需要,因为保证原有大国和新兴大国的合作意味着保证国际秩序的稳定和健康发展。金砖国家不寻求挑战现有秩序,而是试图维护并改善现有秩序;不寻求挑战美国的主导地位,而是均以对美关系为重要的双边关系;不寻求以制衡原则结盟对抗原有大国,而是通过谈判方式达成合作结果。”21印度和巴西力争成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2012年8月,在经历了18年的漫长谈判后,俄罗斯终于如愿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成功地走出了一条不以挑战和颠覆现有国际秩序为前提的和平发展道路,作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经济体之一,中国选择融入现有的国际秩序,尊重现行的原则、规范,这也从另一个侧面促进了国际体系的可调整性和兼容性。“中国主张对国际秩序和体系进行改革,但这种改革不是推倒重来,也非另起炉灶,而是创新完善。”22
近年来,中国一直致力于维持和建立各种全球性、地区性国际机制,为相互合作提供多领域、多层次、多渠道的沟通平台,在世界范围内使自身成为国际秩序变革的重要动力来源。“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即“一带一路”建设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即“亚投行”,就是中国为把世界的机遇转变为中国的机遇,把中国的机遇转变为世界的机遇而创设的新的合作机制。“一带一路”是中国和相关国家共同致力于打造的一个开放、包容、均衡、普惠的区域经济合作架构。力图在现有地区合作机制和倡议基础上,推动沿线国家实现发展战略相互对接、优势互补。“亚投行”是中国首次以发起人和规则制定者的身份倡导组建的多边金融机构,突出开放性、包容性、多元性特点,目的不是削弱、挑战和替代既有多边金融机构,而是与这些机构互补共进、协调发展。
“一带一路”不设门槛、不附加政治要求,凡是有意认可、支持这一倡议的国家都可以参与,无论大小强弱,都是平等的参与者和建设者,“共同商量、共同建设、共同受益”。截至目前,已有7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积极参与其中。“亚投行”同样秉持开放性原则,创建伊始就允许所有国家获得股权成员国,包括创始成员国身份,不仅欢迎亚洲区内国家和地区参与,也欢迎亚洲以外的国家和地区及区域性、国际性组织参与;既允许同一阵营国家加入,也允许不同阵营乃至对立的国家加入。迄今,加入“亚投行”行列的既有西方七国集团中的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加拿大,也有金砖国家中国、俄罗斯、印度、巴西、南非,更有为数众多的发展中国家;既有与中国友好的国家,也有与中国在南海问题上存在分歧的国家。
中国通过加强创新与结构性改革,在打造更加开放包容的国际体系方面做出了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