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文史 > 正文

《中庸》中的道德自觉思想(2)

慎独,就是在独处时也能对自我进行监督和约束,排除欲望诱惑、克服自身不足,使自己不偏离本性的诚和善。慎独强调反观自身、从内在找依据,是修身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方法。不仅如此,慎独作为一种精神,还应融汇在其他修身方法中,这种无论有人在场还是无人在场都保持对善与诚追求的思想,充分体现了道德主体的自觉。

道德自觉的最高标准:“诚”与“中和”

“诚”既是“天道”又是“人的本性”。“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为教。”(《中庸·第一章》)。“诚”的提出,将“道德”和“人的内在本质”联系在一起,使得道德修养从内而得完全成为了可能。另外,“诚”贯通人性与天,不仅是具有主体性的,还是具有超越性的道德标准。标准的超越性,表明道德是神圣而又高尚的,普通人达到之必须下功夫和努力。“中和”则阐发了一种和谐的思想。要达到之,个人要诚心接受规则,保持秩序、安于现状。这里蕴含着通过个体道德自觉来安定社会的积极思想,同时也含有对规则全然接受的奴性思想意识。

《中庸》道德自觉的当代德育价值

《中庸》关于道德自觉的智慧对于现今我国高校道德教育有着很多启示。

修身及其方法的价值。《中庸》从一开篇就将“天命”与“人性”联通起来。人与天同一,表明人不再是天的附属品,也不必畏惧天,而是屹立在了天地之间。道德属性是人的本质属性,因此,道德修养就是要通过内求即修身来回归本性的诚和善。以修身为本,必须回到自身,反观自己的问题,即自明;还应该坚守自己所体认的道德原则,即择善、固执;最重要的是必须在有人和无人时均做到慎独,这些方法更加充分地肯定着“人”的主体意识,人的价值真正得到肯定,人的地位得到了提升。

《中庸》中天与人性同一的假设,也使其坚信遵循社会规范,人性本真才能够得到回归。这一观点倡导人对外化的秩序、规则天然地顺服,如安守本分等。值得注意的是,对所有规则欣然接受的态度,使人缺乏批判意识,主体性无法有效发挥。对于现代大学德育来说,既要借鉴《中庸》的做法,也要弥补其不足。在引入调适心理、滋养心灵的一些技术手段的同时,更应该注重培养道德反思批判能力,用超越性的目标引领道德水平发展,最终促使大学生用前瞻性的道德眼光推动社会进步。

道德标准的价值。《中庸》为道德建立了一个终极价值,它来源于天,是天的本质,也是人的内在本真。人要达到它很困难,甚至是终身努力的一个目标,必须借助学、问、思、辨、行等方法。最高标准的提出保证了道德的高尚性与神圣性,并且也反映出对人主观能动之无限性的肯定,鼓励人尽其所能去实现道德自觉。另外,其中具体可行的道德要求的提出以及道德榜样的列举,让道德自觉有了参照系,使得人达到道德标准的可能性增加。

《中庸》从两个层面提出道德标准对于现代大学德育同样有借鉴价值。我国大学德育目标制定上,应有可操作的道德标准,且刻画符合道德标准的榜样,让形上的追求有立地之处,使学生在追求高远目标时,不至迷茫和自卑。

(作者单位:云南大学,昆明理工大学)

【注:本文系云南省教育厅资助类项目“全民科学素质实施纲要背景下科研成果向科普资源转化的研究”(项目编号:2017zzx150)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①郭颖、贾友军:《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实现中国梦的精神力量》,《人民论坛》,2016年第31期。

责编/孙垚    美编/杨玲玲

上一页 1 23下一页
[责任编辑:张蕾]
标签: 中庸   道德   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