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理论前沿 > 深度原创 > 正文

复合共治:社区治理最佳路径

北京社会科学院城市所所长、研究员  于燕燕

“村改社区”,是伴随我国城镇化进程孕育而生的社会变革。这种城市化进程中基层社会的变化,引发了对“村改社区”如何完成集体经济向社区经济的转变;如何完成农村组织向社区组织的转变;如何完成农村公共服务供给向城市公共服务供给的转变等问题的讨论。湖北省武汉市汉阳区江欣苑社区创新了可借鉴的复合治理模式。

第一,江欣苑社区为党社复合共治提供了案例分析和可复制的经验。面对由农村向城市社区转变过程中的普遍性问题,江欣苑社区党组织选择了最佳治理路径,即夯实社区复合治理的政治基础和经济基础。首先,江欣苑社区党委通过建立六级治理体系,实现党对社区的领导和合作治理。其次,从人才队伍结构设置上复合共治。始终坚持以党组织书记为核心、以党组织班子成员为骨干、以党员干部为主体,切实加强“村改社区”骨干队伍建设,不断提升党组织书记的政治引领力、党组织班子的整体战斗力、党员干部的凝聚力、群众和骨干队伍的组织活力。社区中党社共治的实现,使社区发展的核心推动力量有效实现了整合,形成了合力。基层党建与社区建设的有机结合,是中国政治建设和政治发展的新生长点。在城市社区公共空间内,党建的深入进行使城市社会空间的领导力量实现着重构,党对社区的核心领导巩固了党的执政基础,从而使社区公共空间的领导力量得以加强。

第二,在社区复合治理模式中,政府公共责任与社区公共责任的分担与融合,是江欣苑社区治理的特点。首先,江欣苑社区采取的路径是建章立制,建立党务居务财务公开制度、干部述职与民主评议制度等,保障决策民主公开。其次,进行政务流程的再造,精简街道内设机构为“4+2”模式,使街道聚焦党的建设和公共服务管理。再次,政府与社区联手推动居民增收发展。街道与社区对居民生存就业的重视、努力及帮扶,极大提升了公共服务的供给能力,探索出了政府与社区共治的机制,即街道公共服务与社区服务的衔接模式,使社区公共服务的承担模式由单纯的政府演变为社区、市场共担,形成街居互动、社会治理与公共服务的联动机制。这种政府公共责任和公共服务与社区的良好对接、共治,不仅最大限度地满足了社区居民的服务需求,强化了政府以民为本、服务社区的理念,而且提高了政府的威信和公共服务的水平,是政府与社区的双赢,促进了社区治理水平的提高。

第三,江欣苑社区自治共同体的完善,解答了居民共治这一问题。社区居民自治体系的完善,为社区复合治理奠定了根基。江欣苑社区党委和社区居委会始终把建立社区居民的自治共同体作为社区建设和社区发展的目标,坚持“四民”工作法、制定“微公约”等,不断增强社区居民的社会凝聚力、自治力和认知力,“三力合一”就是完善的自治。居民的共治必然要找到实现的路径,必须具备共治的载体,江欣苑社区倾力打造“非遗”传承园,提炼民俗文化精神,增强了社区居民认同感。社区搭建文化活动平台,丰富了社区居民的文化生活,提升了社区居民的文化涵养。积极探索“互联网+”新模式,打造“互联网+非遗”品牌,用高科技智能推动民俗文化的传承与整合,形成品牌集聚效应。

第四,多元主体是复合治理的核心,社会组织作为社区治理主体参与社区的治理,是社区多元共治的标志。江欣苑社区引进了40个社会组织,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推进社区服务的专业化和精细化;引进专业化社工机构,参与各类事务管理和服务,成为武汉市和汉阳区多元共治的典例。社区治理的本质,实际上是实现社区党组织、社区居委会、社区服务平台、社区各类社会组织以及物业服务企业等社区不同主体多元化的治理。社区社会组织的意义就在于,不仅仅在政府资助和政策扶助下为居民提供公益性的社会服务、辅助社区管理,还在于聚集和调动社区内部最为草根的力量,使居民广泛地参与到社区治理当中,推动社区民主,培育社区力量。多元共治需要社会主体的广泛参与,特别是社区草根组织的参与。因此,积极培育和发展社区社会组织,成为江欣苑社区未来治理体系的重要任务。 

责编/韩冰曦 贾娜(见习)   美编/于珊

[责任编辑:张蕾]
标签: 路径   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