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殖民地时期,南北美洲由于宗主国的制度不同,北美宗主国是英法式的资本主义制度,而南美是西葡式的封建主义制度,因此在南北美洲农地制度上也呈现出巨大差异。在北美,英法控制下的新英格兰和魁北克地区的农地制度与中南美的西属美洲和巴西的农地制度差异,对双方都造成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殖民地 美洲 农地制度 【中图分类号】K703 【文献标识码】A
1492年,地理大发现使人们认识了美洲,美洲融入了西欧主导的资本主义市场。这时的欧洲,处在封建割据向中央集权过渡的过程中,资产阶级的弱小地位需要强有力的封建中央政权为其开拓疆土,获取资源。这里,又以英法和西葡为主要代表。
英法在北美的农地制度
16世纪的英国内部已发生若干重要变化,农业是英国人基本的经济活动,公地私有化—土地所有者即具有对土地的使用权,又拥有对土地的支配权。英国公有土地到私有土地的转化使其在移民北美的过程中,把英国本土的农地制度带到美洲。在弗吉尼亚,公司占有土地和依附其上的劳动力,劳动成果成为公共财物,私人不能占有。移民因此没有劳动的动力,这种生产体制不能适应残酷的殖民地环境。因此,弗吉尼亚公司开始实行私有化,采用“人头权利”的原则,实施计口授地。同时,对官员实行五五分成的租佃制。这样,每个人拥有属于自己的土地,劳动的积极性迅速提高。公司对于契约者也给予一定优惠,对于有技能的移民,还根据其价值的大小赠与额外的股份。当局按照移民的数量和生产能力实行有计划的分配,这种土地的私有化对北美殖民地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北美殖民地还从非洲引进黑人劳工,为北美黑人奴隶制的形成开了先河。在这种分配土地的基础上,即起先在殖民当局授权下,然后是移民们相互之间的买卖和租佃。在北美,租佃关系具有更多的商业性质:地主出租土地所图的是经济利益,租佃者则不必以承担社会政治义务为条件。租约可以转手,表明了租佃只是寻求经济改善的一个过渡阶段。土地的投机和开发也促进了移民积极参与对殖民地的建设。从总体上看,北美殖民土地关系和母国有明显不同,传统的封建任务较轻,继承的限制较为宽泛。独立农场主和租佃农场主在人口中的比重远远高于母国。
在魁北克实行的是领主制,国王事实上拥有魁北克的所有土地,国王把土地分配给领主,领主必须以完成国王的义务为条件。领主以此层层分封,大的领主给小的领主,小的领主给佃农。上一级对下一级分封,下一级则对上一级接受义务以及交纳租税。领主制同当时法国封建体制下的土地制度是相辅相成的。法国为了适应国内体制,把殖民地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用封建特权阶级控制殖民地事务,包括移民、土地、定居等。人们只关心土地权利而无意开发,领地不少,但移民不多。在领主与佃农的关系中,佃农对领主须负担法国国内通行的各种封建义务,而领主则对佃农拥有许多特权。地租构成领主的主要经济来源。地租额一般定的很低,为的是吸引移民。另外,如在非继承的情况下转让出卖土地还需交纳授地金。领主的特权包括对佃农的司法权等。由于加拿大面积广大,移民不多,而且多以毛皮贸易为主,因此,农业在此时的魁北克地区不占主要地位。
西葡在拉美的农地制度
西葡都是天主教的国家,国内经济相对落后。西葡征服美洲往往成为单纯的掠夺行动,对其殖民地开发往往不是利用移民的形式,而是对其征伐。他们利用当地的印第安人和从非洲运来黑人奴隶进行殖民剥削,把收刮来的金银、税务运往母国消费,在母国和其殖民地均不以生产为主要目的。
在殖民初期,为平衡殖民者内部之间的关系,西班牙殖民者实行分配制。分配制度是殖民者背着欧洲王室私自进行的,把母国的封建主体制移植到美洲,是商业开拓到移民定居的过程。殖民者没有对王室尽到应尽的责任,这是西班牙王室绝对不允许的。因此,在分配制的条件下,进而发展成为委托监护制。王室赋予监护主监护印第安人,强迫他们劳作,并把赋税上交给王室。监护主夺取印第安人的土地,土地的集聚为以后大地产制度的形成提供了条件。“劳役分派制”由服役的印第安人自带劳动工具和干粮,劳役由西班牙政府调配。随着瘟疫流行和人口方面缺失,导致私人劳力的出现,西班牙庄园主开始通过订立合同的方式获取印第安人为私人服务。17世纪的美洲,自然灾害频仍。这时劳动力缺乏也就愈发显出它的重要性,拥有自身劳动力的庄园和没有私人劳动力的庄园情况迥然不同,劳动力的拥有决定了庄园的发展。由此,劳动力的私有化获得应有的地位,那种分派的劳力逐步消失。私人劳动力的出现是债务农产生的前提。在庄园里,印第安人没有西班牙的劳役和政府的赋税,他们仅仅是为庄园主服务,并交纳租税,有了庄园主的保护,印第安人少了外面的干扰和压迫。但是,印第安人在庄园里就必须服从庄园主家长式统治,庄园主会以各种名义迫使印第安人依附于他。庄园主有了固定的劳动力,为自身的发展提供了保障。为此,在新西班牙和秘鲁总督区先后形成了大庄园。大庄园制成为继监护制后又一支配整个西属拉美的经济和社会制度。到18世纪,印第安人口的回升和大庄园的不断兼并以及大批无权要求村社土地的混血人都增加了可利用的临时劳工。在殖民地的美洲大庄园里,劳动力的形式因为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呈现出它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债役农、日工、佃农、分成农等劳动力用工形式反映了西属美洲地区农地制度的复杂性和落后性。
在巴西,由于地广人稀,葡萄牙又是一个小国,无法提供作为半独立者或佣工迁移来的劳动力,而且雇佣劳动也不适用于殖民活动的目的。在土地占有的情况下,一是赏赐分成小片土地,一是对土地的有效占有。在大庄园保持雇佣劳动是不现实的,于是黑人奴隶制被引入了巴西。与黑人奴隶制相联系的便是种植园制。它同大地产制是长期存在于拉美的两种重要的经济制度之一。非洲奴隶直接从非洲沿岸输入,用于田间劳作,构成人口大多数的黑奴处于社会的最底层。生产蔗糖是巴西最为有利可图的产业,到17世纪30-40年代,来到巴西的黑奴已大大超过西属美洲。18世纪中期,经过庞巴尔改革,巴西推行了农业经济多样化的政策,基于奴隶劳动的甘蔗、咖啡、烟草、可可、粮食、牧牛业和其它大宗产品的生产都得到发展。在庞巴尔改革的同时,西班牙也实行了“波旁改革”,随之,在西属美洲黑奴成为一支重要的经济活动力量。
从以上可以看出,南北美洲由于宗主国的不同在农地制度上呈现出巨大差异。英国处于资本主义上升期,从宗教精神上,具有积极开拓的内在动力,他们把美洲当作自己的家,把欧洲先进的生产方式带进了美洲。新英格兰地区地少贫瘠,移民们并不局限于此,向阿巴拉契亚山以西逐步渗透。在新法兰西,法国将封建体制带到了北美加拿大地区,虽然在农业上未有多大起步,但经过英法北美殖民战争,英国把它的先进理念也带到了加拿大。法国在北美只留下魁北克地区,虽然保留了法国的传统,但移民的拼搏进取精神感染了这块土地。在移民的成分上,不仅仅是来自英法的移民,还有来自爱尔兰、德国、意大利、东欧等其他国家的移民。这些移民在其母国往往是因受到压抑迫害或者灾害等原因来到美洲,由此,来到新地方只有努力的工作才能更好的生存。再看拉美,西葡本身就处于封建体制衰弱时期,资本主义自身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工业不发达。西葡两国的移民到美洲不是为了生存,而是竭泽而渔回国享用。他们残酷镇压印第安人和黑人,这些人本身就是从更为落后的生产状态而来,更没有丝毫的生产积极性。西葡为了保持自身的优势,还采取限制其他国家的进入,利用天主教从精神上奴役当地的人民。南北美洲都是地广人稀,在北美是欧洲移民向西部的进军,南美则是黑人奴隶制,混血人、印第安人和土生白人的混杂导致了社会阶级矛盾的复杂。依托拉美社会等级机构形成的大地产制度造成了土地资源的极端不均和浪费,也严重阻碍了社会发展。当然,在北美也存在着黑人奴隶和对印第安人的“血泪之路”,但北美更多的是处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大环境下,因而走上了同拉美完全不同的道路。
(作者单位:天津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责编/王坤娜 美编/杨玲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