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5月以来,人民论坛智库研究团队以可公开获取的统计数据为基础,率先对31个省区市的经济转型能力展开了测评排名研究,受到各级地方和相关媒体的广泛关注。此后,智库研究团队又通过进行比较分析、统计分析、计量分析等,先后对多个省区下辖地市级地区的经济转型能力展开了持续测评排名。在开展测评研究过程中,通过实践基础上的理论总结,以及征求专家学者、地方党政干部意见建议,人民论坛智库研究团队对指标体系进行了进一步修正和完善。同时,围绕经济转型能力与经济发展、新型城镇化建设之间的关系,展开了初步探索性、实证性研究。在有关经济转型能力测评的持续开展中,逐步形成以下六个方面的重要发现。
发现一:提高经济转型能力,加快促进经济转型,对于经济发展水平的进一步提升有显著的推动作用
在测评过程中,通过开展相关性分析后发现,当前,对于多数地市级地区,其经济转型能力与以人均GDP代表的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存在较为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而且,通过进一步的计量分析发现,在经济转型能力和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存在着明显的“U”型关系。两方面的统计分析结果说明,在我国的地市级地区,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加快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对于推动新旧动能的有序转换、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形成新常态下的健康经济增长模式具有积极的作用。而对于一些欠发达地市级地区,虽然经济转型可能会在短期内带来“经济增速下滑”的阵痛,但是随着经济转型能力的逐步提高,当经过“U”型曲线的拐点后,经济转型对经济发展的直接推动作用,将逐渐显现出来,成为经济社会加速发展,以及发展质量和效益提升的重要推动力。
发现二:作为经济转型能力重要构成的产业结构转换能力,主要体现在产业之间的互动、转换活力方面
正如我们在近期的相关测评研究中所指出的,在早期的经济转型能力测评中,我们以“产业结构变换指数”来衡量产业结构转换能力。然而,经过后续的深入分析和论证,我们发现,从发展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在一个国家工业化以及市场化发展的初期和中期,这种衡量方式是有很大适用性的,但是随着产业化、市场化进程的深入推进,产业体系、市场体系的日趋完善,其适用性越来越低,对现实经济体的描述能力也越来越有限。也正因此,我们广泛征集了专家意见和建议,进一步开展了深层次的理论研究,并经过多次分析论证,选择采用以“产业结构转换速度系数”来反映产业结构转换能力。需要明确的是,这其中除了遵循了近期测评研究中所指出的理论逻辑,即一定程度上,产业结构转换速度越快,表明产业之间在互动发展、相互转换等方面更加具有活力之外,实际上还遵循了这样的现实基础:在各个地区,随着三次产业的发展愈加完善,产业之间的界限和差别将变得越来越模糊,产业之间的“耦合”与“互动”会变得越来越普遍。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这种背景下,如何能够根据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和地区的重要发展任务等因素,及时促进三次产业之间的相互转化,使产业结构变得更加合理和优化,是非常重要的。而且,这本身也体现出了通过市场和非市场手段来调整产业结构的能力。当然,这里还有必要指出的是,对于上海、深圳等一些城市化水平很高的发达城市,因第一产业所占比重非常低,所以应更主要地以二、三产业之间的互动和转换活力来衡量产业结构转换能力。
发现三:知识存量水平对经济转型能力高低的影响更为明显
在测评过程中,专家组在讨论知识存量、劳动生产率、产业结构转换能力三个分项转型能力权重时,赋予知识存量的权重值通常要高于其他两个分项,其对经济转型能力的影响也就更大。结合经济增长、经济转型等宏观分析模型,以及关于经济转型发展的有关理论和国内外实践,可以发现,以创新和人力资本为核心构成的知识存量,其本身就会对劳动生产率水平以及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产生直接的影响,所以相较其他分项转型能力而言,其对经济转型有着更加根本、同时又更为突出的决定性作用。而且这也说明,从长期来看,对于任何地区而言,积极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尤其是鼓励有条件的企业积极提高科技研发方面的投入,以及通过加大教育事业方面的投入等来提高劳动力人口的整体素质水平,对于知识存量总量的提高,乃至对于经济转型能力的提高都是非常重要的。
发现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是促进经济转型能力提升的重要抓手
测评发现,当前,对于多数地市级地区,其城镇化率(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与经济转型能力之间,存在着较为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而且通过进一步的计量分析发现,在新型城镇化和经济转型能力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倒U”型关系。这一方面说明,对于多数地市级地区,当前,加快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将会通过资源集聚、人力资本水平和结构的改善、劳动生产率的提升、产业结构的优化、城乡发展的一体化、产城发展的融合等,促进经济转型能力的进一步提高;一方面也说明,对于各地市级地区,应结合各方面的现实基础、现实条件,合理确定符合自身实际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边界和水平,以此避免因过度城镇化而带来的负面效应,及其对经济转型乃至经济发展形成的负面影响。当然,这也在事实上印证了,在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同时,着眼于城乡发展一体化来同步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性。
发现五:当前一段时期,在很多经济发展较为落后地区,知识存量、劳动生产率成为影响经济转型能力的主要因素
受经济发展水平和总体人力资本结构等因素影响,长期以来,经济落后地区的产业效率相较于发达地区较低、对高素质人才的吸引力较发达地区相对有限。这一方面限制了劳动生产率在长期内的更好提升、限制了产业结构实现更好的优化升级,另一方面也限制了人力资本对于经济转型、经济发展的内在推动作用。因此,长期来看,为加快提高经济转型能力,以转型加速促进发展跨越,这类地区应在理论的层面立足于加快提高地区的知识存量水平和劳动生产力水平,进而在实践的层面通过采取积极措施发展当地教育事业,以及通过完善人才引进和投入机制等,来提升整体人力资本水平,并推动人力资本结构的改善;除此之外,在实践层面上,通过开展劳动技能培训、积极发展职业教育事业,以及引导和支持企业通过技术改造等,来全面促进劳动生产率水平的有效提升,对于这些地区经济转型能力的更好更快提升,也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发现六:当前一段时期,在发达城市,产业结构转换能力成为影响经济转型能力的更主要因素
与经济落后地区不同,对于很多发达的地市级地区,因基础设施较为健全、网络化信息化较为完善、产业集聚效应较为显著、企业研发经费支出和人力资本水平总体较高等,知识存量、劳动生产率多在本省区排在较为靠前的位置。相比之下,产业结构转换能力的排名却普遍较为靠后。此前曾有专家在相关研究中指出,产业结构受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城市基础设施等因素的综合影响和决定,对于这些发达城市,在经历了第一轮的产业结构合理化和产业结构高级化之后,如何基于互联网信息化、超大城市规模和高人口密度等现实条件,促进产业结构向新一轮的合理化和高级化迈进,是今后转型发展的重点。也有专家指出,对于这些城市,提高产业结构转换能力,之所以对于促进经济转型能力的进一步提升非常重要,是因为在今后,产业之间的高度“耦合”和“互动”特征将变得更为明显,产业之间的边界也将变得更加模糊,在这一过程中,提高产业之间的互动和转换能力,本身就是一个必然要求、必然趋势。
以上是我们在开展经济转型能力测评中,所总结出来的六个重要发现。今后,我们将继续围绕一些省区的地市经济转型能力展开测评,并进一步总结测评研究中所发现的内在规律、内在表现、内在特征。与此同时,我们也将逐步尝试构建时间序列分析模型以及面板数据分析模型,并在此基础上,通过结合相关的数据开展实证分析,对经济转型能力的深层次影响因素进行探索,尤其是围绕全面深化改革、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从严治党与经济转型能力提升、经济转型发展的内在关系展开理论和实证研究。
补充说明
中国地方经济转型能力测评,是以经济转型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为理论模型,以可公开获得的统计数据为实证基础,以省级行政单位为考察重点,以各省区下辖地市级行政单位为主要考察对象开展的测评排名研究。中国地方经济转型能力测评,旨在通过对经济转型的测评和排名比较,找出各地市经济转型能力建设方面的成效、存在的不足,并进一步探索今后提升经济转型能力的主要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