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确定要努力实现的“两个一百年”宏伟目标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近几年,中国经济开始进入新常态,增长呈现下行态势。如何才能保持“十三五”规划期间经济年均增长6.5%以上,直接关系到能否成功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是中国现在面临的重大现实和长远的问题,也是目前国内外普遍关注的焦点、议论的热点。
从我国经济运行的供求关系特征和经济下行的原因来看,有的学者认为,经济下行的主要原因是供给存在缺陷,主要表现是产能过剩与有效供给不足并存,根本出路是深入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调整优化经济结构,改善供给状况,消除无效供给,增加有效供给,更好地满足不断变化升级的需求。也有的学者认为,经济下行的主要原因是有效需求不足,中国经济增长的潜力还很大,基本建设的任务还远远没有完成,即使是创新创业、增加有效供给也离不开投资,因此在调整优化经济结构、改善供给的同时,仍然要依靠投资推动经济增长,特别是加大必要的基本建设投资,更好地发挥那些具有潜在需求的过剩产能的作用,实现结构优化和稳定增长的双赢。
究竟应该如何科学正确地分析和认识中国经济走势,提出更加合理有效的对策建议呢?笔者认为,可以借鉴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需求分析和需求管理方法,也可以借鉴里根经济学的供给分析和供给管理方法。然而对于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指导、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我国而言,更应该按照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逻辑,特别是经济周期和危机的理论,从中国经济运行的实际情况出发来研究和回答中国经济问题。
按照中国经济在供求方面的实际情况,从供给方面来看,是生产过剩(产能过剩、库存积压)决定生产不能增加、必须减少,否则过剩会更严重,因而经济增长下滑;有效供给不足(不少产品需要进口、外购),需要增加的生产(即供给)本可以推动经济增长,但是由于种种原因短期内不能或者难以扩大,因而也导致经济下行;由于供给过剩远大于供给不足、无效供给远大于有效供给,即使增加有效供给,也难以改变总的生产过剩,更何况有效供给短期内增加有限而且困难,所以难以阻止经济下行态势。
从需求方面来看,是有效需求不足,具体表现是出口增长下降、投资增长下降、消费需求不足,“三驾马车”都表现乏力。供求关系是一个硬币的两面,生产过剩从另一个角度看就是有效需求不足,中国现在的产能过剩主要是相对过剩,即还有大量潜在需求没有满足的过剩,或者说是有购买力的需求不足造成的过剩,不是绝对过剩。生产出了的东西没人要、卖不掉,自然会造成生产减少、经济增长下降。
由此可见,中国经济下行的主要直接原因是供给过剩、有效供给和有购买力的需求不足,因此稳增长必须供求两端发力,主要应该增加有效供给和有购买力的需求。去产能、去库存、优化供给结构是必要的,但只是减少相关生产,短期内不仅不能保增长,甚至会加剧下行,而且去产能、去库存应该尽量不采用销毁的方式,特别是对有潜在需求的生产过剩,应该是通过尽可能增加有购买力需求的方式予以消化吸收。
怎样才能切实有效消除无效供给、增加有效供给和有购买力的需求呢?总的来说,造成供给过剩的深层次原因主要是:企业片面追求利润最大化、盲目扩张,政府片面追求以GDP、增长速度、财政收入为标志的政绩,其制度根源主要在于相关的企业制度、市场制度、投资体制、政府经济管理体制,特别是产业政策有缺陷。导致有效供给不足的深层次原因主要是:劳动力素质不高、技术不先进、创新不足、生产不能优胜劣汰,其制度根源主要在于相关的教育制度、技术创新制度、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企业制度、市场竞争制度存在缺陷。有购买力的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不足的深层次原因主要是:财产和收入差距过大,特别是劳动收入的比重偏低,而引起劳动收入偏低、贫富差距过大的重要原因包括,总的劳动力素质不高且供过于求、产业结构不优、处于世界产业价值链的低端等,其制度根源主要在于相关的所有制结构、收入分配制度、市场失灵、产生腐败的政府管理体制等方面的制度缺陷。因此,稳增长的根本之策是全面正确深化改革、创新和完善相关制度。
(作者为武汉大学经济发展研究中心教授,中国工业经济学会常务副理事长,中国《资本论》研究会副会长)
责编/张寒 美编/于珊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