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理论前沿 > 深度原创 > 正文

马克思主义人民群众观的理论实质

核心提示: 马克思主义人民群众观不仅深刻地阐述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性作用,更系统地阐述了人民群众如何才能更好地创造历史、实现真正自由的路径与方式。完整、准确地理解、践行马克思主义人民群众观,并与当代中国实际相结合,就要坚持党的领导,进一步加强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强化整个社会的价值认同,引导人民群众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最大限度地激发社会活力。

【摘要】马克思主义人民群众观不仅深刻地阐述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性作用,更系统地阐述了人民群众如何才能更好地创造历史、实现真正自由的路径与方式。完整、准确地理解、践行马克思主义人民群众观,并与当代中国实际相结合,就要坚持党的领导,进一步加强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强化整个社会的价值认同,引导人民群众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最大限度地激发社会活力。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 人民群众观 理论实质

【中图分类号】A8 【文献标识码】A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对于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的“人民群众主体地位”的科学论述,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都得到了很好的坚持。但是,对于人民群众如何更好地创造历史的科学理论,也就是人民群众观的阶级性、实践性还缺乏系统的阐述和广泛的传播。在全球化、市场化、网络化日益发展的今天,价值认同与异化成为影响国家之间、国家内部之间和谐与冲突的重要因素。完整、系统、深入地理解马克思主义人民群众观,加强马克思主义人民群众观的对内、对外传播,对于对外增强他国对中国价值体系的了解、对内提升全体社会公民价值认同,从而构建良好的国际环境,确保社会和谐稳定,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马克思主义人民群众观是一个完整、系统、辩证的科学体系

马克思主义人民群众观产生的背景,是在科学世界观创立前,当时,西方主流文化一方面对人民群众无比地漠视,将“人民群众”被归结为群氓一类;另一方面统治阶级为了自身利益,想方设法离间人民群众的关系。为了推动革命发展,马克思恩格斯根据需要,亲身参加到革命斗争的实践中,并在革命实践中、在批判布鲁诺·鲍威尔等黑格尔派英雄史观及其他一切关于人民群众的错误理论的基础上,旗帜鲜明地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人民群众观,以此引领无产阶级的价值方向,指导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实践。因此,马克思主义人民群众观在其创立之初就具有阶级性和实践性,是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统一。

马克思主义人民群众观坚持认为人民群众才是社会历史的推动者、创造者。“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如果绝对的批判因此而谴责某个对象是‘肤浅的’,那么这个对象就是迄今为止的全部历史,因为历史的活动和思想都是‘群众’的思想和活动”。通过对社会发展史的深刻分析,和对当时被整个社会普遍信仰的、错误的英雄史观的毫不留情的批判,马克思指出了人民群众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是一切历史的真正创造者,为无产阶级从思想上解放自己、努力为争取自己的利益而斗争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支撑,成为无产阶级夺取革命胜利的重要思想武器。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得出人民群众是人类历史真正的谱写者、创造者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人民群众具有阶级性的观点。恩格斯在《共产主义者和卡尔·海因岑》一文中明确指出,在德国,构成“人民”的正是“无产者、小农和小资产者”。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正是因为人民群众的广泛代表性,人民群众内部之间也存在不同的利益诉求,存在矛盾和冲突。马克思毫不讳言地指出,这种矛盾和冲突是因为作为自我的个人追求自身利益的天然性——“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与他们的利益有关”。那么,存在着矛盾和冲突的人们,如何才能真正完成创造历史的使命、真正解放自己与他人,实现充分的自由呢?

马克思进一步强调,人民群众只有紧密团结起来,并在代表自己利益的政党的领导下,建立自己的政权,才能真正实现解放自己的目标。“在革命进程迫使他们承认无产阶级是自己的先锋队而靠拢它以前,法国的工人们是不能前进一步,不能丝毫触动资产阶级制度的”,“无产阶级在反对有产阶级联合力量的斗争中,只有把自身组织成为与有产阶级建立的一切旧政党不同的、相对立的政党,才能作为一个阶级来行动”。马克思认为,过去的运功之所以失败,就是因为是少数人的运动,是为少数人谋利益的,指出人民群众要想从根本上取得胜利,就必须在自己的政党的领导下,确立共同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社会价值目标,团结一致,才能使目标实现成为可能。马克思恩格斯提出了无产阶级政党如何领导人民群众去完成历史使命——就是要善于向群众学习,要善于发动引导群众。

坚持人民群众对于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性作用,坚持人民群众具有社会阶级性,坚持人民群众必须确立共同的价值目标,建立自己的政党并在自己政党的正确领导下紧密团结,通过坚持不懈的斗争推翻旧有政权、建立自己的政权才能创造历史,坚持人民群众的政党必须为大多数人谋取利益,才能实现自己的历史使命,构成了马克思主义人民群众观的完整科学体系。它们紧密相连,不可分割,忽略任何一点都不是完整的马克思主义人民群众观,都将在实践中遭遇失败的教训。

完整准确地理解、践行马克思主义人民群众观

当今社会,国际形势复杂多变,国内改革进入攻坚阶段,经济社会深刻变革,人们生活方式不断变化,思想观念、文化意识大碰撞、大交融,人们的价值观念呈现多元化、多样化。完整、准确地理解、践行马克思主义人民群众观,并与当代中国实际相结合,就是要坚持党的领导,进一步加强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强化整个社会的价值认同,引导人民群众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最大限度地激发社会活力。

完整、准确地理解、践行马克思主义人民群众观,就要始终“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是党的根本宗旨,是党不断取得革命、建设、改革胜利的根本保障。党的发展过程,就是自觉践行马克思主义人民群众观的过程。党的90多年的实践充分证明,正是由于党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人民群众观,才使党永葆青春活力和战斗力、不断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在经济社会全面进入转型期的今天,进一步强化马克思主义人民群众观,加强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社会发展的要求和党加强自身建设的需要。我们党必须强化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思想认识,清醒地认识到权力真正的来源在于人民。要自觉深入实际、深入群众,知民情、解民忧、暖民心;自觉摈弃任何脱离人民群众、高高在上的特权思想,敢于与任何侵犯人民群众利益的腐败行为做坚决斗争。只有这样,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才能永远保持先进性。

完整、准确地理解、践行马克思主义人民群众观,就要进一步加强党的领导,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马克思主义人民群众观认为,无产阶级政党是人民群众在革命斗争中组成的代表自身利益的政党,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它的坚强领导,是人民群众自身利益得到实现的根本保证。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带领中国人民先后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建立了由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在社会主义发展前进的道路上,中国共产党又与广大人民群众一起,不断探索,根据社会发展实际,适时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最大限度地激发了社会活力,推动中国经济社会不断向前发展。历史实践与现实经验证明,中国共产党是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的代言人,是中国人民不断取得胜利的坚强领导核心。践行马克思主义人民群众观,就要善于将这点向人民群众传播,取得广泛的社会认同,增强党的凝聚力。

当前,党和国家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人民群众的强烈期盼,作出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提出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要真正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必须继续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团结一致、共克时艰,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才能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胜利前进,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作者为黄淮学院教授)

【参考文献】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

②《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年。

责编/温祖俊 美编/杨玲玲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孙娜]
标签: 群众观   马克思主义   实质   理论   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