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理论前沿 > 深度原创 > 正文

精准扶贫不能搞突击,重在久久为功

核心提示: 结合新阶段扶贫项目的重点,即互助资金、特色优势产业开发、实用技术和技能培训、农村危房改造、异地扶贫搬迁和村组道路建设等,精准扶贫的理论和机制创新方向需要作出新的调整。我们要本着把教育变成生产力的信念,为贫困地区带去先进的思想和实用的科学技术;要以改变经济发展理念为首要,转变发展思路,充分利用地缘优势走产业扶贫之路。

【摘要】结合新阶段扶贫项目的重点,即互助资金、特色优势产业开发、实用技术和技能培训、农村危房改造、异地扶贫搬迁和村组道路建设等,精准扶贫的理论和机制创新方向需要作出新的调整。我们要本着把教育变成生产力的信念,为贫困地区带去先进的思想和实用的科学技术;要以改变经济发展理念为首要,转变发展思路,充分利用地缘优势走产业扶贫之路。

【关键词】 经济新常态 精准扶贫 新航向 【中图分类号】F014.36 【文献标识码】A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对扶贫工作格外关注,并多次指出扶贫工作要有针对性,了解清楚帮扶对象的具体情况,做到心中有数。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又明确提出“扶贫工作要科学规划、因地制宜、抓住重点,不断提高精准性、有效性和持续性”。精准扶贫作为未来扶贫工作的明确方向,要求针对全国各个贫困地区不同区域环境情况、贫困人口实际状况等,实行科学有效的帮扶机制,从而做到精准识别、精确帮扶、精确治理。

经济新常态对精准扶贫的导向作用

2014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APEC工商领导人峰会上首次系统阐述了“新常态”。其中提出了新常态给中国带来的四个方面的发展机遇:“经济增速虽然放缓,实际增量依然可观”,“经济增长更趋平稳,增长动力更为多元”,“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发展前景更加稳定”,“政府大力简政放权,市场活力进一步释放”。适应新常态、把握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在当前局势下,中国还有一项迫在眉睫的重点工程——精准扶贫。如何在经济新常态下更行之有效地开展精准扶贫,成了扶贫工作的第一要务和进军方向。经济新常态与精准扶贫政策二者的相互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视为经济新常态对精准扶贫政策产生的微导向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第一,精准扶贫理论创新方面。GDP一直被视为衡量一国家在世界舞台上所占份量的标尺之一,但习近平总书记上任伊始就提出“不以GDP论英雄”的远见卓识,否定了一味追求GDP增速而牺牲生态的片面发展方式。同理,扶贫工作也是如此,不能把眼光局限于扶贫的数量,更不能“拆东墙补西墙”,而是要从根源入手。新常态下经济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精准扶贫理论也要遵循这样的法则,要彻底改变以往的思维方式,重视和合理利用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在加大扶贫力度时也更注重深度,确保扶贫的可持续性,并深入实践“精准”二字的内涵。因此,扶贫只有与经济新常态结合起来,统筹规划,优化配置,才能让精准扶贫的理论创新更具说服力。

第二,精准扶贫机制创新方面。精准扶贫是在经济新常态下开展的,因此,首先要明确经济新常态下是否能够为精准扶贫的开展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财政预算是否足够,只有资金到位才能保证扶贫工作顺利开展。同时,也要通过实地调研和严密考察,科学合理规划和分配资金,把扶贫资金“用在刀刃上”。为了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精准扶贫的机制创新则成为关键一步。其次,经济新常态的发展历程也告诉我们,精准扶贫也必须“内外兼修”“里应外合”。精准扶贫不仅要由表及里也要由内到外,不能只靠外来的供给而忽视内在发展。这就要求扶贫对象要增强自我发展能力,保持与外界联系畅通,要把外界输送的新鲜血液充分吸收并转变功能,实现能自我造血的目标,这也将为经济新常态下的发展赢得更多的再生力。

精准扶贫面对的难题主要有贫困人口基数存疑、具体贫困状况不明

目前,我国将特殊贫困地区进行了划分,建立了14个新阶段扶贫攻坚的主战场,为精准扶贫的开展初步界定了空间范围,为实现精准投放打好了基础。这种机制是首次使用,对精准扶贫对象也是首次识别,但在进一步精确识别过程中却出现了一些问题。例如,在对相对贫困村民的家庭成员收入进行调查取证时,失准现象客观存在。基层管理单位的材料上报、调查走访等的工作开展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而贫困地区群众又由于接受教育有限而素质相对不高,谎报等行为也给调查工作带来很大难度。加之基层政府上报帮扶对象时材料失真、谎报、盲报的现象时有发生,个别乡镇领导甚至随心所欲地决定贫困户资格的名额分配。审核单位的工作也不到位,使扶贫对象的识别和资格审核方面严重忽视所制定的标准,执行结果与现实存在较大出入。

此外,大多数贫困地区地处偏远、交通不便,造成信息闭塞,与外界取得联系十分困难。某些连片贫困地区短时间还不能做到将贫困蛋壳从内向外打破,只能坐等国家的救济。虽然很多贫困地区拥有得天独厚的优质资源,但种种客观条件的限制也使得这些资源短期内很难被利用和开发,既不能满足本地区自身发展的的需求,也不能让外部资本注入,实现大力度改造,使一些贫困地区的民众陷于困境而难以摆脱。除此之外,得到精准扶贫政策帮扶地区的“返贫现象”也时有发生。这一系列精准扶贫项目在实施过程中涌现的问题,正是精准扶贫理论和机制创新所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创新要力求把减贫目标、帮扶措施、脱贫时间细化到每一个贫困村、每一个贫困户,做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

探索精准扶贫创新新航向——理论创新和机制创新

结合新阶段扶贫项目的重点,即互助资金、特色优势产业开发、实用技术和技能培训、农村危房改造、异地扶贫搬迁和村组道路建设等,精准扶贫的理论和机制创新方向需要作出新的调整。目前,精准扶贫面对的难题主要有贫困人口基数存疑、具体贫困状况不明、扶贫资金和项目不准等。针对这种情况,对精准扶贫的调整主要有两个方向。

精准扶贫治标更要治本。实现物质脱贫的前提是精神脱贫。精准扶贫不是短期任务,追求的更不是短期效果,脱贫的关键在于切断贫困的根源,要改善贫困地区教育资源的配给不足的情况,提高整体教育水平,为脱贫事业积累充足的潜在能量。要本着把教育变成生产力的信念,为贫困地区带去先进的思想和实用的科学技术,替代落后的生产方式和改变落后的观念,从根本上发力,使精准扶贫能落到实处。

精准扶贫不能搞突击,要增强持久性。在新的机遇下,扶贫要以改变经济发展理念为首要,转变发展思路,充分利用地缘优势走产业扶贫之路。因此,要充分挖掘贫困地区特色资源,利用好农业市场内部有力条件和国家帮扶政策的支持,再结合现代生态环保的生活方式,积极创建果蔬基地,合力形成“一村一品,一县一业”的特色产业体系,同时积极拓展电商平台作为销售供货渠道,帮助贫困地区生态产品“走出去”,与周边地区的发展实现共赢。

经济新常态的出现,对探究精准扶贫理论和机制创新的要求将更加全面和细致,唯有理论和机制创新时刻保持与时俱进,才能让精准扶贫持续有效推进。

(作者为广西科技师范学院学生工作处副处长)

【注:本文系广西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5年度广西学生资助研究专项课题“桂中地区高校贫困生就业能力帮扶策略研究”(项目编号:2015zz033)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①郑瑞强:《精准扶贫的政策内蕴、关键问题与政策走向》,《内蒙古社会科学》,2016年第5期。

②李毅:《精准扶贫研究综述》,《昆明理工大学学报》,2016年第8期。

责编/温祖俊 刘芋艺 美编/于珊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孙娜]
标签: 重在   扶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