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基本公共服务建设,提升基本公共服务供给能力,是各级政府的重要职责,是落实党的十八大以来历次全会精神的重要政治任务,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要求。基本公共服务建设贵在接地气,要真正做到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
基本公共服务是由政府主导、保障全体公民生存和发展基本需要、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公共服务。加快基本公共服务建设,提升基本公共服务供给能力,是各级政府的重要职责,是落实党的十八大以来历次全会精神的重要政治任务,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要求。
“十二五”以来,我国已初步构建起覆盖全民的国家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体系,各级各类基本公共服务设施不断改善,国家基本公共服务项目和标准得到全面落实,保障能力和群众满意度进一步提升。2017年以来,围绕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建设,一系列决策部署密集出台:2月20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乡镇政府服务能力建设的意见》;3月1日,国务院对外公布《“十三五”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规划》,同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开始施行。李克强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在当前国内外形势严峻复杂的情况下,更要优先保障和改善民生,该办能办的实事要竭力办好,基本民生的底线要坚决兜牢。”民生是为政之要,基本公共服务旨在满足公民生存和发展的基本需求,是保民生的底线要求。群众是基本公共服务的消费主体,基本公共服务建设的成效如何,群众最有发言权。因此,基本公共服务建设贵在接地气,要真正做到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
基本公共服务建设真正做到接地气,需要“撸起袖子加油干”,需要下真功夫。一要增强服务意识。为普通群众提供保障其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公共服务是政府的基本职责,是各级官员的应尽责任,不是官员的闲差,更不是对群众的恩赐。增强服务意识关键是要改变“官本位”的思维定势,要从政治高度把基本公共服务建设放在心上、扛在肩上,落实到行动中。二要拓宽群众参与渠道。鞋子合不合适,穿了才知道。基本公共服务是否满足了群众需要,只有群众最有发言权。在基本公共服务建设过程中,要拓宽群众参与渠道,要把群众的愿望和呼声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坚决克服政府部门和官员自说自唱的独角戏。三要创新服务手段。“撸起袖子加油干”,不是蛮干,要创新方法手段,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建设的供给效率和供给效益。创新服务手段的核心是改变政府包揽一切的思维定势和行为方式,要广泛采用政府购买、协商合作、合同外包等灵活多样的供给方式。当然,服务手段的多样化并不意味着政府可以放手不管,政府要加强监管,履行主体责任,确保把有限的财政资金用在刀刃上。四要完善评估反馈机制。从供给过程来看,基本公共服务是一个螺旋上升过程,从“供给——享受——反馈——评估——提升”再到下一轮供给,因此,基本公共服务建设不应该是一锤子买卖,要重视反馈意见、优化评估机制,最终实现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品质的持续提升。
基本公共服务建设真正做到接地气,还需要破除“数字游戏”和“政绩工程”的掣肘。从以往的经验来看,一些地方和部门在贯彻落实中央精神过程中,存在着策略主义倾向,突出表现就是“数字游戏”和“政绩工程”。基本公共服务建设事关群众冷暖,事关党和政府的执政之基,在实施过程中,要不折不扣,要坚决避免策略主义倾向。首先,要认识此类倾向的危害。“数字游戏”的本质是不诚信、是欺上瞒下,在根本上背离了为官做人的道德操守;“政绩工程”是官本位思维的外在表现,以谋求自身的仕途发展为最高追求,视群众利益为儿戏。可见,此类倾向是饮鸩止渴之举,害人害己,祸国殃民。其次,要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尤其是要激活群众的主人翁热情。基本公共服务建设成效好不好,要由群众来评判,而且,基本公共服务本身就是以满足群众基本需求为唯一归宿,群众自然应成为主角。最后,要完善督察机制。体制机制是管落实的,落实就是要打通基本公共服务建设的最后一公里,使其真正实现与群众零距离。完善督察机制的核心,一是建立健全真正的责任追究机制,要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实现责任追究机制的法治化;二是实现有效督察,要针对基本公共服务建设中策略主义倾向的症结所在,精准施策,确保督察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