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理论前沿 > 思想名人堂 > 正文

王义桅:“一带一路”开创“新型全球化”

作者: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 王义桅

全球化的命运是与丝绸之路的兴衰分不开的。历史上的丝绸之路非常辉煌。欧洲传教士盖群英在漫长的丝绸之路旅程中如此记述:“宽而深的车辙分分合合,犹如江面上的涡流。在这条路上,无数人走过了几千年”。1453年,奥斯曼帝国崛起,把东西方贸易文化交流的桥梁切断了(史称“奥斯曼之墙”),欧洲人开始走向海洋并殖民世界,从而改变了整个世界格局,变成了西方中心的时代,海洋主导的世界,开创了海洋型全球化。其后,英美发起的盎格鲁-撒克逊全球化,到新自由主义阶段后带来全球化繁荣的同时,也酿成今天的全球化种种悖论。“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超越并扬弃传统全球化,开创新型全球化。

传统全球化开始走向碎片化,已经酿成悖论

上个世纪80年代,里根-撒切尔推行的新自由主义,推动了贸易自由化、生产国际化、资本全球化、科技全球化为主要特征的经济全球化飞速发展,并最终帮助西方阵营赢得了冷战。美国人一度认为全球化就是美国化,宣称“历史的终结”“世界是平的”,政治上推行“普世价值”和西方民主政治,在经济上推行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试图让全球在政治、经济等各方面按照西方模式实现标准化。然而,全球化的双刃剑也在解构美国霸权,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加速发展,产生去中心化效应。美国耗费了大量实力并未实现全球西方化的目标,而经济全球化让财富和权力更快地集中到顶层资本所有者手里,同时也掏空了工业基础,扩大了贫富差距。事实是西方的上层操弄了全球化,而社会的底层民众却把目标对准了全球化,对准了中国这样一些全球化中的成功者,试图彻底打击和抛弃传统全球化。全球化开始走向碎片化,最终酿成全球化悖论。

1、单向度全球化。按照世界银行数据,当今世界产出的八成来自于沿海地区的100公里的地带,因为地球71%的面积被海洋覆盖,90%的贸易通过海洋进行。这种西方中心的海洋型“全球化”其实是“部分全球化”,或曰单向度全球化,正如《共产党宣言》描绘的:“正像它使农村从属于城市一样,它使未开化和半开化的国家从属于文明的国家,使农民的民族从属于资产阶级的民族,使东方从属于西方。”

2、中心-边缘模型分工体系。传统全球化形成了一套“世界分工体系”,极大地整合了全球产业链效率。这种分工体系基本上是由跨国公司的全球市场配置形成的。跨国公司发展促进了生产、资本、贸易、技术的全球化,而跨国公司绝大多数是西方发达国家的。发达国家掌握了资本和核心技术,在中心-边缘模型分工体系下,它们攫取了大量的非对称利益。

3、文明等级秩序。全球化是由西方发达国家发起的,传统贸易、资本的全球化带来了西方中心主义价值观的全球化,其表征就是推广“普世价值”和输出“民主革命”。这本质上形成文明等级秩序,其典型特征就是地缘政治和法律意义上的内外有别:“国际公法属于界内,是理性社会创造的了不起的成就,在友好界线之内的欧洲国家必须相互尊重主权,维护国际法、履行公民社会的所有义务。可一旦欧洲人跨越友好界线,来到外部世界或化外之地,他们就没有义务必须遵守欧洲国际法,即所谓‘界外无和平’。”

4、区域化与全球化悖论。传统全球化理论认为,区域一体化是全球化的初级阶段,全球化是区域一体化的终极阶段。但在实际操作中,凡是区域一体化程度高的超国家组织会自然出现一种“圈子化”的内化性,从而抵触进一步全球化,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欧盟,在本轮世界经济危机之前,欧盟80%以上的“外贸”都是在成员国之间进行的,这种“自闭”当然不利于全球化的发展。英国脱欧表明通过欧洲地区一体化推进全球化的逆转,不惜以退出欧洲单一市场的硬脱欧方式更好地拥抱全球化。

如何克服上述全球化悖论?如何改革全球化使之获得可持续发展?2010年,中国超过美国成为第一大工业制造国,三年后提出“一带一路”倡议,表明中国正引领世界工业化进程,因为全球化就缘于工业化。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世界经济增长三成以上来自中国的贡献。国际社会的全球化期待目光越来越投向中国,投向“一带一路”。

扬弃传统全球化,开创“新型全球化”

如果我们把作为古代东西方贸易与文明交流之路的丝绸之路称为全球化1.0时代:其单元是文明,载体是欧亚大陆,动力是贸易-文化,遵循的是“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丝路精神;近代西方开创的全球化称为全球化2.0时代:以民族国家为单元,通过海洋实现全球贸易-投资扩张,确立西方中心世界;那么,“一带一路”是21世纪的跨洲际合作倡议,不只是打通历史上中断的丝绸之路,还是借助丝绸之路的历史概念,开创新型全球化——全球化3.0时代:秉承“万物互联”,运用3D打印机、大数据和智慧城市,推动E-WTO进程,开发和应用包容性技术——改变传统技术让强者更强、弱者更弱的状态,创新和实施包容性制度安排——推动国际贸易、投资规则更加公正、合理、包容,开创包容性全球化。

传统全球化——关税减让,最多能推动世界经济增长5%,而新型全球化——互联互通,将推动世界经济增长10%-15%。因此,“一带一路”给全球化提供更强劲动力,并推动改革传统全球化,朝开放、均衡、包容、普惠方向发展。

“一带一路”扬弃传统全球化,如能开创“新型全球化”,其前景正在于:一是打造开放、包容、均衡、普惠的合作架构。所谓开放:从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开放,到相互开放。所谓包容:公平合理分享全球化成果,实现国与国、内陆与沿海之间的共同发展。所谓均衡:南北均衡、产业均衡、地域均衡。所谓普惠:让老百姓从全球化中有更多的获得感、参与感和幸福感。二是创新合作模式、观念。作为对互联网时代的超越,万物互联、人机交互、天地一体的时代正在到来。“一带一路”的关键词不只是丝绸之路,而且是21世纪;不是简单复兴古丝绸之路,而是借助古丝路记忆,在21世纪复兴丝路精神,推动中华文明转型,解决人类面临的普遍性问题。

在世界经济论坛2017年年会上,习近平主席指出,要让经济全球化进程更有活力、更加包容、更可持续。我们要主动作为、适度管理,让经济全球化的正面效应更多释放出来,实现经济全球化进程再平衡;我们要顺应大势、结合国情,正确选择融入经济全球化的路径和节奏;我们要讲求效率、注重公平,让不同国家、不同阶层、不同人群共享经济全球化的好处。

这就阐明了新型全球化的努力方向。当然,新型全球化让全球化呈现中国色彩,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需要世界各国共同努力,进程绝不会一帆风顺,更不是想当然就能实现的。“一带一路”建设所面临的种种风险,为此做了注脚。总之,“一带一路”具有历史的合法性,因为丝绸之路是两千年存在的,并不是新生的;有现实的合理性,要搞基础设施,要推动实体经济走出低迷,要消除贫富差距;还有未来的合情性,要引领国际合作的方向,探索新的合作模式,扬弃了西式全球化,通过打造绿色、健康、智力、和平丝绸之路,共商、共建、共享利益、责任、命运共同体,将来可能或正在开创“新型全球化”。

标签: 一带一路   经济全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