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新型城镇化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大主题。《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 (2014-2020)》的发布,标志着城镇化发展正式进入战略层面。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产业和城镇融合发展。2016年中央层面多次发布推进以特色小镇为主题的小城镇建设文件,把小城镇建设的热度推上了一个高峰。2016年2月6日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若干意见》,2016年3月17日两会授权发布《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2016年 7月1日住建部连同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发布《关于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的通知》,都提出中国要建设特色小镇,并要求到2020年培育约1000个特色小镇,引领带动全国小城镇建设。要想成功完成这一目标,必须充分了解当前我国以特色小镇为主题的小城镇建设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本文将就此展开论述并进一步提出今后推进中国小城镇建设的对策建议。
当前小城镇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布局不集中,环境卫生差
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发展,虽然发达地区的小城镇建设已经达到了较高的水准,但是在多数发展水平处于一般状态或相对落后地区的小城镇,普遍存在平均规模小、布局不集中的问题,缺乏小城镇应有的基本空间形态。有的小城镇是围绕一个道路交叉点呈十字形布局,居民住宅和商铺沿着十字形街道延展过长;有的小城镇则只有一条大道穿过,所有建筑都沿着这条道路的两侧相对而立;还有的小城镇则根本没有相对集中的区域,住宅和商铺沿着很多不同且不相连的道路两侧、河流沿岸组团分布。总之,布局不集中,空间凌乱,是很多不发达地区小城镇的共同特点。
环境卫生差是多数地区小城镇的普遍顽疾。这其中既有乱占道、乱开车、乱摆摊、乱建房、乱拉线等“集镇病”;又有乱扔垃圾、乱排污水、乱摆杂物、乱晒衣服、乱贴广告等“农村病”;还有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城市病”(夏宝龙,2016)。
同时,很多地区小城镇的水污染呈现高态势发展。这些水污染往往来自很多不同的源头,既有来自本地乡镇企业的焦化厂、电解铝厂、造纸厂、钢铁厂、淀粉厂、屠宰场等产生的工业排污,也有来自其他大中城市的工业及生活用水污染,还有来自小城镇居民的生活污水排放(李新建,2017)。
基础设施薄弱
虽然现在多数地区小城镇的基本生活条件早已不成问题,但是保障这些基本生活条件的水、电、气、暖的设备设施存在老化过时的问题,道路交通、垃圾处理、通讯网络等基础设施还存在质量不高和数量不足的问题。根据《中国城市统计年鉴2015》和《中国县域统计年鉴(乡镇卷)2015 》的相关数据来看,小城镇居民天然气使用率仅相当于周边城市的五分之一(刘铮等,2016)。如在湖南省衡阳市,相当一部分小城镇重地上建设轻地下建设,重主体工程轻配套设施,道路、绿化、路灯、环卫等基础设施落后,全市建有自来水厂的乡镇不足80%(符娟,2016)。再如黑龙江省内有一小城镇,该镇内部道路交通条件非常落后,全镇纵向仅一条主要通道,且无路灯和交通信号灯,道路两旁商贩聚集,交通状况相当混乱。镇里还有一条土路常年无人管理,冬季降雪后无人负责清雪,导致车辆、行人出行十分困难(孟迪等,2016)。这虽然仅是一个个案例,但是相似状况在全国很多小城镇普遍存在。
公共服务供给不足
很多小城镇的公共服务供给不足,成为制约小城镇发展的重要障碍。很多小城镇在教育、医疗、文化、社会保障等具有代表性的公共服务供给方面,都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
一些小城镇的基础教育缺少专业的教师队伍和先进的硬件设施,不能满足当前竞争激烈的就学需求,所以小城镇的家长纷纷将孩子送往周边大中城市的学校,许多学生从小学开始直到高中都是在外住校(孟迪等,2016)。小城镇医疗条件和水平有限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由于医疗设备不够先进,高素质高学历的医务工作者较少,普遍存在着小城镇居民有大病只能转院到大中城市救治的现象。
根据《中国城市统计年鉴2015》和《中国县域统计年鉴(乡镇卷)2015》的相关数据,以城市周边的重点小城镇作为小城镇代表,以地级以上城市作为城市代表,可以更清楚地看到公共服务的整体差距。在教育资源方面,小城镇拥有的普通中学数和中学专任教师数都低于周边城市;在医疗条件方面,小城镇每百人拥有的医院床位数和执业医师数均不足周边城市的一半;在文化设施方面,小城镇拥有的剧场、影剧院的密度明显低于周边城市;在社会保障方面,小城镇的社会养老保险参保率和医疗保险参保率均明显低于周边城市(刘铮等,2016)。
大城市的远郊小城镇也存在公共服务供给不足的问题。比如,天津远郊区的小城镇无法进行以土地价格为支撑的宅基地换房模式,因此在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方面只能依赖政府投资的单一模式。由于缺乏足够的资金支持和规划指导,在公共服务建设方面仍然与近郊区存在较大差距,由此而导致的交通不畅和信息不通进一步阻碍了远郊小城镇的发展(李李,2016)。
产业支撑不足,对农村辐射能力弱
多数小城镇企业规模偏小,特别是能够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龙头企业不多,产业发展的支撑较弱,第二、三产业发展滞后。即使北京郊区的重点小城镇,也存在产业层次低,产业承载能力较弱的问题。由于受资本、技术、经营能力的限制,小城镇产业主要集中于层次较低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小型加工业。调研数据显示,北京郊区重点小城镇的第三产业总量过小,而且结构失调,主要集中于饮食服务业、零售商业等传统行业,而为农业社会化服务的产业及信息、咨询、科技服务等现代第三产业的发展则严重不足(邱明明等,2016)。
北京市2014年42个重点小城镇平均常住人口为41469人,镇区常住人口与总人口比值为38.98%。多数重点小城镇远未达到经济集聚效应所需人口规模,集聚效应明显乏力,难以吸引物流、商流、资金流、信息流、技术流等经济要素流入城镇集聚,难以有效辐射和带动周边农村经济发展(邱明明等,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