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人民智库 > 专题调研 > 正文

特色小镇的发展与治理,公众有哪些看法期待(3)

特色小镇的空间布局

区位空间布局

2016年10月14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正式公布了首批127个中国特色小镇名单,遍布31个省、市、自治区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覆盖平原、丘陵、山区且各占30%左右。从区位空间布局来看,位于农业地区的特色小镇最多,约为43%;其次为大城市近郊镇,占30%;城市远郊区镇占比最少,为27%。 然而公众对特色小镇的空间布局有着不同的认识,71.97%的受访者认为特色小镇最应该布局在大城市近郊,其次是大城市远郊(56.52%),再次是城区内各个区域(40.49%),最后是农业地区(28.47%)。值得关注的是,尽管不同地区的常住居民对特色小镇的空间布局整体认识一致,但在具体数值占比上仍有一些明显的不同,城区居民对特色小镇分布在城区内各个区域的认可度最高,农村居民对特色小镇分布在农业地区的认可度也是最高的,这就说明公众对于特色小镇的建设充满期待,非常乐意将特色小镇建设在自己长期生活的地方。

郊区(包括近郊、远郊)作为最受公众认可的特色小镇布局地,本身就是城乡之间沟通的纽带,一方面能够接受城市的辐射,承接从城市中心溢出的资源优势,另一方面又连接农业地区,有着天然的环境优势。因而郊区对于特色小镇的建设来说具有最高的民众认可度和最低的开发成本。不仅如此,因为毗邻中心城市又兼具成本低、环境优的特点,一些对城市区位要求不高的产业极易被吸引到郊区,尤其是计算机通信、创意产业等。人才、技术、信息等高端要素的集聚不仅带来了新的产业,更在要素流动中为传统产业创新发展、转型升级带来了新的思路,这就为特色小镇的形成创造了自然集聚的良好条件。

生活空间布局

特色小镇的建设理念之一是宜居宜业,试图打造既适合居住又适合工作的空间。不过在现阶段,公众对于生活状态的向往仍然以“居住和工作都在大城市”(30.50%)为主,其次是“在大城市居住,在特色小镇工作”(29.40%),再次是“在特色小镇居住,在大城市工作”(26.81%),选择“居住和工作都在特色小镇”(13.29%)的群体占比最低。在这一问题上,不同年龄段的居民对工作和居住的空间有着不同的偏好,除60岁以上的人群外,居民选择在大城市工作的意愿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减小,而选择在大城市居住意愿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强;特色小镇的工作和居住意愿反之。60岁以上的居民对特色小镇的偏好最低,这符合老年人对大城市养老医疗等社会服务的需求,也正是当前特色小镇建设所欠缺的。总之,选择在大城市工作和在大城市居住的受访者占比均在50%以上,这说明大城市相较特色小镇而言更具吸引力,公众的整体偏好还是在大城市工作和居住,特色小镇只是在某些功能上成为了大城市的替代选择。

不同地域的居民对工作和居住空间布局有着明显不同的偏好。结合受访者对特色小镇区位空间布局的认识,应重点拟定特色小镇布局在郊区。工作方面,城区和郊区居民更倾向在大城市工作,而乡镇和农村居民更倾向在特色小镇工作,这说明城乡居民的就业地偏好主要取决于离长期居住地的距离,也就是说,如果想更充分地利用当地农村劳动力,则应该将特色小镇布局在离农村较近的地方。居住方面,城区和乡镇、农村居民更愿意到特色小镇居住,而郊区和特色小镇居民更愿意到大城市居住。不同居民群体对自身居住环境有着相反的要求,城乡两极的居民更加希望通过特色小镇的纽带功能向对方融合,而郊区、特色小镇的居民则对目前的居住环境并不满意,更愿意到大城市生活,这就意味着特色小镇的居住功能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产业空间布局

特色小镇作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有条件的地区更好发展的重要举措,建设特色产业是其核心任务。住建部村镇司司长张学勤指出,培育特色小镇最关键的是要培育特色鲜明的产业形态。只有完成产业塑造,才能实现解决就业、增加收入、改善生活的目的,因此,特色小镇的产业布局是特色小镇有机运行的灵魂和动力。特色产业取决于传统资源、区位优势、宏观发展规划,如湖笔小镇、茅台镇、物流小镇、机器人小镇等,但又不局限于传统的产业集聚,特色小镇的产业布局主要是引入产业发展的高端要素,这些高端要素不仅为产业生产提供了更加专业、先进的技术创意支持,将生产升级为创造,更对产业空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得相关配套产业也向特色小镇集聚,从而形成以特色产业为核心的,独具人文特色和生态特色、融合现代化的城市服务功能的新型产业空间组织。这个组织融“产、城、人、文”于一体,能够实现自身的有机运作,既不同于城市又不同于农村,是产业集聚的升级形态,空间布局的创新模式。

QQ图片20170503164235

QQ图片20170503164331

上一页 1 2345下一页
[责任编辑:国家治理1]
标签: 小镇   公众   看法   特色   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