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小镇与中心城市衔接的关键问题
特色小镇作为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公平发展的重要举措,受到了城乡居民的充分肯定和期待,尤其是长期居住于城乡两极的居民,更加希望通过特色小镇向彼此靠近。还有很大一部分居民面临着在工作和居住分别在特色小镇和中心城市的情况,这就需要特色小镇与中心城市进行高效的衔接,从而在最大程度上实现“互联互通”,为居民的工作生活提供便利,让老百姓真正享受到特色小镇建设带来的福利。
破除限制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的体制机制障碍
在特色小镇与中心城市衔接的问题上,受访群众表示最重要的是要“破除限制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的体制机制障碍”(68.61%)。这是打破地区封锁和垄断、实现跨区域协同发展的重要举措,在特色小镇与中心城市的衔接问题上同样适用。长期以来,在城乡二元结构中,资金、技术、人才、劳动力等生产要素不断向大城市集中,不仅造成了农村地区的资源流失、空心化问题,也给中心城市增加了压力、造成了“大城市病”。按照市场规律,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的自由流动最终会达到一个效率最优的均衡状态。然而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这其中的关键就在于,受现行体制机制的制约,生产要素难以做到自由流动。这就制约了以人才为核心的要素转移,高端的生产要素不能顺利的流向特色小镇,特色小镇的产业布局就难以实现;特色小镇的生产要素不能顺利的流向中心城市,特色小镇的产出就找不到出口,难以可持续发展。虽然绝对的流动是不存在的,但是流动性越高市场发挥的作用的空间也就越大,进而将配置资源的主导权交给市场,避免政府大包大揽。
理顺产业链条,促进产业对接协作
特色小镇能够有机运行的核心是特色产业的健康发展,这不仅要求产业能够充分发挥当地所特有的资源优势,把握产业的上游,更要求产业能够落地,打通产业链的下游。特色小镇不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只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布局,同产业链上其他地区展开深入广泛的合作,才能更好地激发经济活力,这其中最重要的合作对象就是中心城市。中心城市在资源、市场等方面有着多年的积累和发展,极具优势和吸引力,是发展特色产业最理想的对接点。特色小镇的核心产业设计必须要考虑到中心城市的影响,才能最大限度的利用中心城市所辐射的人才、资金、技术优势,强化产业合作,实现协同效应,也能够有效的开拓市场,实现城乡商品服务的有效置换。对此,公众也有着同样的认识,60.67%的受访者表示,强化特色小镇和中心城市的互动,应该加强“促进产业对接协作,理顺产业链条”。
全方位促进特色小镇和中心城市的“互联互通”
特色小镇与中心城市的衔接不仅有生产方面的问题,还有生活方面的问题,关乎当地居民切身利益。公众在“互联互通”方面整体呈现一致的看法,最关心的问题依次是民生问题、交通问题和信息化问题。但按不同地区居民来分可以发现在具体的比重上关注度还是有明显的不同。分析发现,在城区到农村之间,关注度呈现两头高、中间低的局面,这反映出在特色小镇和中心城市的互动问题上,城市和农村作为两个端口,希望能够实现互动的意愿更为强烈,而处于中间的郊区、特色小镇、乡镇,本身在发展中就已经对城乡统筹做了规划,相较两端没有那么迫切。“互联互通”问题主要涉及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要“在民生相关问题上实现标准的统一互通”(50.96%),这是实现特色小镇居住功能的基础。当前,民生相关的基础设施和服务供给在中心城市的发展程度远优于特色小镇,这就造成了在民生相关的问题上,特色小镇的居民有着强烈的向中心城市靠拢的意愿。而能否实现标准的统一互通决定了特色小镇居民是否会向中心城市转移,尤其是对民生问题依赖度高的群体更易受此影响,这也正是60岁以上的人群不愿意居住在特色小镇的原因。在民生问题的统一互通上,45岁以上的人群的关注度最高,如果该问题得到解决,将会有效的提高特色小镇对年长者的吸引力。
其次,要“构建现代化交通网络,保障通勤和物流”(41.09%)。这不仅是保障产业对接协作的基础,更是为工作和居住不在同一区域的居民提供通勤便利,交通便利就更容易实现中心城市人口的向外疏解。
最后,要“推进智慧城市建设,信息系统互联互通”(27.01%)。这是实现“互联互通”的高级形态,虽然当前并没有得到人民群众的广泛重视,但这是产业形态不断升级的必然要求,会随着特色小镇的建设发展而逐步凸显其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