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一步发展特色小镇的对策建议
明确发展定位,宜城则城宜乡则乡
特色小镇的建设重在发挥“特色”,构建一镇一业、小而美、特而强的形态。对此,在具体规划上要根据实现情况因地制宜。在具体定位时,首先要明确小镇的服务对象,不同的服务对象对特色小镇的需求定位有着明显的不同,如以特色小镇居民为发展服务对象的小镇更倾向于成为人才集聚和产业发展的载体,而以非特色小镇居民为服务对象的小镇更适合发挥居住功能,发展休闲、旅游、养老产业等。其次,还需要考虑小镇自身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布局在不同地区的特色小镇适宜发展不同的形态,要考虑自身特色,统筹资源,打造最适合小镇的特色经济。最后,还要综合评估小镇的承载力,包括人口、环境等,据此确定产业发展规模,避免开发的盲目性。此外,还要具有一定的前瞻性,预防产业发展过快给当地带来资源环境问题。发展特色小镇不能求全求大、求新求快,而要统筹布局科学规划,在明确发展定位的基础上,服务于当地居民的最大利益,宜城则城宜乡则乡,坚守特色。
坚持以人为本,重视居民体验
特色小镇的构建是以特色产业为核心,但特色产业的核心服务对象是人,产业开发只是其实现方式。公众最看重特色小镇的居住功能,因而特色小镇开发的主要目的不是吸引人流在特色小镇消费,而是吸引人流在特色小镇长期生活,营造人居和产业和谐发展的新型社会模式。要着力避免因产业开发而带来的房价提高、物价上涨、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对特色小镇开发而产生的负外部性具有预见性,做好防御措施。不能在因为开发而破坏当地原生居民的生活环境,压缩其生存空间,更不能因为新的产业、新的人群进入而削弱当地人的归属感,改变当地的社会风貌,对特色小镇的发展起到负面作用。
《关于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的通知》中强调:特色小镇要坚持突出特色,防止千镇一面、一哄而上。但调查显示,在特色小镇开发建设中,公众认为面子工程(57.06%)、城乡割裂(53.76%)、房地产化(51.77%)和商业开发过度(51.35%)等问题更甚于千镇一面(34.38%)。其中,在城乡割裂和房地产化问题上农村受访者关注度最高;商业开发过度方面城区居民关注度最高;面子工程问题上乡镇居民关注度最高。这从侧面反映出不同地区在开发特色小镇的过程中最突出的问题,也是要在未来开发过程中极力避免的问题。而特色小镇的居民对各问题的关注均为最低,只有房地产化问题略高一点。这充分肯定了特色小镇的建设在避免以上问题方面的成效,也对于特色小镇未来发展中要严防房地产化做出了警示。
重点关注城乡一体化问题
在现行的城乡二元结构下,特色小镇的建设被城乡两极的常住居民寄予厚望,希望能够借此实现“互联互通”。这点在公众对特色小镇的定位、布局以及城乡互通问题上均有表现,同时,在“进一步建设特色小镇的期待”方面,有59.68%的受访者表示要“积极践行城乡发展一体化的理念”,可见城乡一体化问题是特色小镇建设中最受公众关注的问题。解决城乡一体化可以从规划布局、体制机制、公共服务、社会保障等方面统筹规划,从而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城乡统筹是特色小镇建设产生的福利,但城乡一体化并不等同于特色小镇。特色小镇的发展目标不是要将传统的村镇建成城市,更不是把城市搬到农村,而是构建一个非城非村的独立组织,只是这个新的组织要能够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功效而已。对此,在特色小镇的建设中,不能局限于特色小镇本身,即农村的特色小镇只服务于农业生产、城市的特色小镇只服务于城市构建,而是要重点关注实现城乡互动的可能,努力寻找城乡合作的接口。
形象要先行,治理待创新
特色小镇的建设发展是一个由表及里、不断升级的过程,首先要解决的是形象问题,这是特色小镇凸显“特色”、吸引人才的重要资本,调查结果同样表明特色景观和生态最能代表特色小镇,生态环境和居住环境最具吸引力。因此,特色小镇的发展要从形象塑造开篇,值得注意的是要尊重当地的自然人文风貌,避免带有破坏性质的改造。在此基础上,稳步推进产业升级和社会治理模式创新。特色小镇的建设不是有形无神的面子工程,实现创新的运作机制才是核心目的。
关于治理创新的问题,公众认为在特色小镇“特色”的体现上,这一特色重要性相对较低,但是在对进一步突出“特色”应该如何建设的问题上却提出了“有序推进基层社会治理方式的创新”(55.86%),这说明当前治理创新是一个必要但不紧迫的问题,虽然现阶段对此要求不高,但这是未来努力的方向。加强治理创新主要是转变政府职能,提高多元化主体共同推动特色小镇发展的积极性,避免政府大包大揽。政府重在搭建平台、创新管理方式、提高服务水平,而把配置资源的权力交给市场,坚持市场主导。同时,要有效激发当地居民群众的参与热情(60.57%),这也是人民群众最真实的期待,尤其是35岁以下的年轻人,更希望能够有畅通的机制参与到特色小镇的建设中去。
【执笔:人民智库研究员 王 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