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代中国的理论自信,是指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自信。这一理论自信的形成,有着坚实的科学基础、实践基础和群众基础,彰显了令人信服的理论特质和理论力量。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理论自信 理论逻辑 【中图分类号】D602 【文献标识码】A
恩格斯说:“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想始终行走在正确的道路上,要想始终立于时代前沿、引领时代潮流、开拓人类文明方向,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科学理论的指导,因为“只有掌握科学理论才能正确把握前进方向”。科学的理论,只有被群众相信、被群众掌握、使群众自信,才能变成改造世界的强大物质力量。
这是一个什么样的理论
这个理论是立于时代前沿、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理论自信的理论,不是什么其他理论,而是事关中国发展、事关中国富强、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一体系是指导党和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是立于时代前沿、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这个理论,发端于近代以来贫穷落后的旧中国究竟向何处去的历史追问,其理论渊源在时代涌现的各种问题之争、各种主义之争的纷繁复杂的学说争鸣中脱颖而出,破解了积贫积弱的旧中国如何走出历史的藩篱、实现浴火重生的历史性课题,彰显了理论的先进性和历史的必然性。这个理论,成熟于改革开放的新时代中国应当如何实现现代化、如何走向繁荣富强的时代追问,在历史的关键时刻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应当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等一系列问题的探索和回答中日臻成熟。这个理论的日益成功,时逢新世纪、新千年,在新技术革命推动下,人类的发展出现新图景、新景观、新难题,从而引发人类将如何走向未来的全球性反思。在西方陷入制度性危机、资本主义出现整体式微的历史转折期,在人类如何实现和谐发展、共同发展、如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困惑中,开辟了中国道路,提供了中国方案,形成了中国经验,彰显了中国智慧,贡献了中国力量。
为什么需要理论自信
理论自信的生成,内在地包涵着一个可信、相信、自信、坚信、坚守的逻辑进程
不是所有的理论都使人自信,自信需要条件,自信具有价值。理论自信,是通向实践成功的桥梁。理论自信的生成,从认识论的视角来看,内在地包涵着一个可信、相信、自信、坚信、坚守的逻辑进程。
只有可信,才能相信。可信是相信的基础。可信的未必都相信,但相信的一定是自己认为可信的。一种理论要使人相信,尤其使广大人民群众相信,必须在可信上下功夫,必须走向科学化。可信为相信奠定了逻辑力量。由可信到相信,这是一种认知上的变化,是理性的自觉活动。
只有相信,才能自信。相信是自信的前提。接受和相信一种理论,是产生理论自信的第一步。这种相信是一种理性上的判断和接受,即理性判断上觉得该理论逻辑上成立、实践上有用,从而理性上予以接受。接受一种理论,并确信这种理论优越于其他的理论,能够满足自己的理论需求和实践需求、给自己带来成功。这是产生理论自信的第二步,即由相信到自信。从相信到自信,这是理性认知上的情感变化,认知过程有了情感的加入。
只有自信,才能坚信。坚信是自信的必然赓续。理论能满足人们的思想理论需求,但理论不会就此停留在思想领域,理论的生命在于扩大人们的认知、指导人们的实践。所以真正的理论、科学的理论,必然引导人们由理论自信阶段走向具有明确价值和行动指向的价值坚信阶段。从相信到坚信,这是理性的认知上的意志变化,认知过程,有了意志力的加入。
只有坚信,才能坚守。坚守是坚信的实践转化。是理论在知、情、意辩证统一基础上向与实践相统一的方向上转化。从坚信到坚守,是认知过程向实践过程的转化。为科学的理论、伟大的实践、崇高的事业而坚守,是当代中国的时代要求。
这个理论为什么使人自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思想需求向度、历史解释向度、未来实践指导向度三个层面呈现和彰显了令人信服的理论特质和理论力量
面对形形色色的各种理论,我们不难发现,在当代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才是符合中国实际、促进中国发展、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实现中国繁荣富强的正确理论。在当代中国,只有这一理论而没有其他别的理论,能够使人成功,能够使人信服。
一种理论,尤其是作为一个国家重要指导思想的理论,能够使人们自觉信服、能够使人感觉自豪,必须具备三个特征,或者说具备三个本质要素:一是科学说服力(理论逻辑),是一种“科学”的理论,能够满足人们的思想理论需求;二是历史解释力(实践逻辑),该理论能够对人们的历史实践,乃至世界历史,作出科学的解释和阐释,赋予人们的历史行动以“意义”;三是行动指导力(价值逻辑),该理论能够发挥行动指南的意义和价值,指导人们不断走向新的胜利与成功。
从理论逻辑上,即从理论科学的层面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一门科学的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过程,就是一个科学的探索过程。符合科学发展规律,采用科学研究方法,具备科学的构成要素和本质特征,具有内在统一、逻辑自恰、浑然一体的整体性科学架构。这一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有着深厚的理论渊源和权威的哲学社会科学基础。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是这一理论最直接最根本的理论渊源和理论基础。这一理论形成了具有内在统一性和外在实践支撑的一系列理论成果,这些理论成果已经得到实践检验并将继续发挥强大的理论威力。这一理论在应对和回应当今时代主题和全球性发展难题时,表现出了强大的理论优势,得到了国际社会的瞩目和赞赏,为构建中国话语体系、争夺国际话语权,奠定了坚厚的理论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满足了人们最主要、最根本的思想理论需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自信是以理服人的自信。
从历史实践逻辑上,即从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视角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能够深刻地反映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历史实践,它既是这一伟大时代、伟大实践的产物,又书写、记录着这一伟大时代和伟大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生动诠释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变迁、制度完善、实践演化的伟大历程。在时代主题、时代任务的不断确立和变换中,彰显了党和人民群众的历史主动性、历史选择性。它紧紧抓住时代的课题,围绕着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启思明智,汇神聚力。丰功一代代积累、伟绩一点点铸就、理论一步步完善、道路一段段开辟。这一理论不断形成、发展和丰富的历史,也是实践不断取得进步、成功和飞跃的历史,凝聚了几代人的夙愿、追求和记忆,使得我们走过的历史成为活的历史,我们走过的时代成为活的时代。它用理性的声音告诉我们,那是一个奋斗的时代、有意义的时代、激情澎湃的时代,是令人自豪、自信的时代。那是人的时代,也是理论的时代。没有对自己所度过的那个时代的自信,没有对自己所走过的那段历史的自信,都不可能有真正的理论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自信,是以事实服人的自信。
从价值逻辑上,即从理论的价值和意义视角来看,人们的理论自信,不仅来源于理论的说服力、解释力,还来源于它的现实行动指导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仅满足了人们的思想需求,安顿了人们的历史记忆,更重要的是它规划了人们美好的未来,是人们不断走向未来、走向成功的理论工具和理论武器,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实现了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辩证统一。有未来才会有前途,有前途才会激发人们的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强大的理论武器功能和现实行动指导力量,首先来源于理论的科学性,这种科学性注定了它指导实践、引领行动的科学使命;其次来源于理论的历史必然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历史渊源、历史任务,决定了它要指导人们未来实践,引导人们未来行动的历史使命;再次来源于理论本身的能动性。理论本身对实践具有模塑、规范、引领的能动作用。在当代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而没有别的理论,能够指导实现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伟大历史实践。历史和实践使人们坚信,这一理论必将引领人们完成这一伟大使命。
如何正确地坚持理论自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自信是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放包容、休戚与共的自信
真正的理论自信,不是自负,不是盲目自信,而是科学的自信。必须采取科学的态度,运用科学的方法,科学地坚持理论自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自信是实事求是的自信。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髓。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自信,既不能盲目自大,又不能妄自菲薄,而是实事求是,以客观存在为基础、以发展变化的实际为依据,坚持唯物辩证法的思维方法、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坚持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使这一理论自信有着坚定的唯物主义基础。坚持实事求是的理论自信,就是在理论自信的问题上坚持了唯物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自信是与时俱进的自信。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告诉我们,真理具有绝对性和相对性,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统一。真理的绝对性,决定了我们必须坚持真理;真理的相对性,决定了我们必须发展真理。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自信,不能固步自封、停滞不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是僵化的体系、完成的体系,而是不断完善、发展、前进的理论体系。世界上从来没有一劳永逸的真理,坚持与时俱进的理论自信,就是在理论自信的问题上坚持了辩证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自信是开放包容的自信。真理的本性,决定了它必须是开放包容的,任何真理的形成、发展都必须是在兼容并蓄、批判扬弃的过程中完成的。因此,它必须是开放的、包容的,而不能是僵化封闭的系统。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自信,必须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批判吸收一切优秀文明成果。这既是坚持理论自信的科学方法,也是理论自信的表现。没有兼容并蓄的方法、没有开放包容的胸怀,就不可能有真正的理论自信,就必然会滑向理论自负的极端。坚持开放包容的理论自信,就是在理论自信的问题上坚持了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自信是休戚与共的自信。人民群众是认识的主体、实践的主体,是将理论的力量转化为物质力量的历史主体。没有人民群众理论素养的养成、理论水平的提高,没有人民群众在理论上自信起来,就不可能有群众的事业、群众的未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自信是以人民为中心的理论自信。理论自信必须走向大众化、走向广大的人民群众;这一理论自信必须通过人民群众的实践,才能发挥理论改造世界的强大威力,才能成就伟大的历史事业;这一理论自信与我们每一个人都休戚相关。每一个人都是这一理论自信的参与者、建设者、贡献者,都是理论自信的“当事人”。坚持休戚与共的理论自信,就是在理论自信的问题上坚持了唯物史观。
(作者为中央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
【注:本文系北京高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协同创新中心(中央民族大学)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
责编/贾娜 美编/李祥峰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