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理论前沿 > 深度原创 > 正文

廉政话语与公众话语同频共振奏强音

核心提示: 十八大以来,中央政府通过概念隐喻等话语技术,唤起人民群众对官方话语的认同,引导人民群众对发展中的反腐倡廉实践进行再概念化,结合自身的经验去理解抽象的廉政概念与复杂的政治形势,使官方话语与大众话语互为表里,有助于发挥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的主观能动性,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积极性。

【摘要】十八大以来,中央政府通过概念隐喻等话语技术,唤起人民群众对官方话语的认同,引导人民群众对发展中的反腐倡廉实践进行再概念化,结合自身的经验去理解抽象的廉政概念与复杂的政治形势,使官方话语与大众话语互为表里,有助于发挥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的主观能动性,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积极性。

【关键词】廉政话语 廉政建设 反腐倡廉 【中图分类号】D26 【文献标识码】A

党的十八大以来,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主线,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目标,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强调,“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反腐倡廉建设是全面从严治党的有力抓手。十八届中央纪委七次全会充分肯定十八大以来的反腐成效,强调“民心是最大的政治”,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勇于担当的精神,不断推进反腐败和廉政建设工作,取得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的衷心拥护。我们党始终从人民群众中汲取前进的动力,用人民群众听得懂、搞得明白的话语与人民对话。在反腐败工作日益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的今天,我国的廉政话语体系也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

以“平言平语”构建中国特色廉政话语体系

廉政话语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在廉政建设的社会实践中形成的话语体系,集中呈现国家视角,表达国家立场。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就十分重视反腐败和党风廉政建设,如1942年的延安整风运动,就带有反腐败的性质。新中国成立初期党中央为了巩固新生的无产阶级政权,针对党内出现的社会影响恶劣的贪污腐化现象,开展了几次声势浩大的反腐败运动,如“三反”“四清”运动。这一时期阶级斗争和敌我矛盾被摆在了突出位置,主要依靠发动人民群众开展反腐败运动来推进反腐廉政建设,国家的廉政话语体系主要是由阶级话语建构。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中央认识到依靠群众运动推进反腐败斗争缺乏持久性,果断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做出了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要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科学决策。党中央针对这一时期经济建设中出现的贪污腐化现象,采取了一系列反腐败举措,初步建立了相关法律法规。进入20世纪九十年代以后,党的反腐廉政工作逐步由运动式反腐转变为法治式反腐,反腐措施主要是将教育与惩治相结合,这个时期的国家廉政话语体系主要由教育话语来构建。

党的十八大以来,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更加重视反腐廉政建设,反腐败力度空前加大,有力地震慑了无视党纪国法、疯狂攫取不当利益、给党和国家造成重大损失的腐败分子。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廉政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历届领导人对反腐倡廉问题不断探索的继承与发展。现阶段廉政建设的新思路主要表现为在法治式反腐的基础上着力构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反腐长效机制,以“平言平语”构建中国特色廉政话语体系。

中国特色廉政话语具有隐喻性、亲民性的特征

新一届党中央在反腐廉政实践中的政治话语借助隐喻思维来再概念化“反腐败”等执政理念,达到宣传政府思想的目的。在“不敢腐”的政治话语中,中央政府往往把“腐败”隐喻为“毒瘤”,把这种病态隐喻为社会的“亚健康”状态,面对这种病态,党和政府用“猛药去疴”的决心和“刮骨疗毒”的勇气严厉惩处腐败。在“不敢腐”的廉政话语中政府把位高权重的腐败官员隐喻为“老虎”,把基层腐败干部隐喻为“苍蝇”,党中央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形成反贪肃腐的高压态势。在构建“不能腐”的政治话语中,中央政府则把反腐廉政建设隐喻为“攻坚战”,把领导干部的腐败行为隐喻为触碰了“红线”“高压线”“闯雷区”等。中央政府还把体制、机制、法制隐喻为“笼子”“金”“铁”等坚固器皿和生产工具,我们要打造反腐倡廉的“金规铁律”,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在构建“不想腐”的政治话语中把领导干部思想松懈隐喻为“缺钙”,在思想上得了“软骨病”,我们要牢筑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把党员对照党章党纪和法律法规隐喻为“照镜子”“正衣冠”,等等。隐喻不仅简化了复杂的政治,而且能有效地激发和唤醒群众的内心情感,使政治话语更加形象生动、可感可知,从而增强其政治说服能力。

廉政惩治话语、制度话语和信念话语三者层层递进,形成内外联动的廉政话语体系

“廉政”作为一个抽象的政治学概念,在认知和感觉上都与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经验相去甚远。我国政府用亲民的话语来构建“廉政”等一系列复杂的政治概念,使其与人民群众的认知模式相关联,使民众积极拥护并参与到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中。党的十八大以来廉政话语中大量使用的政治隐喻,结合了人民群众和广大党员的生产生活实践经验,让复杂的反腐廉政理念转化为亲民的大众化、生活化话语表达。这些概念表明中央政府在构建廉政话语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到人民群众的认知模式和接受程度,以人民群众熟知的概念框架合理而巧妙地移情于“廉政”等抽象、复杂的政治概念,使得政治话语与公众话语一脉相承,让受众产生共鸣。

新一届党中央领导集体建立“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反腐长效机制已初见成效,与之相应的廉政话语也围绕这一标本兼治的治理逻辑展开,通过一系列的政治隐喻等话语策略形成了系统性的廉政话语体系。首先是治本先治标,治标为治本赢得时间,以“老虎”“苍蝇”一起打的气势,形成了“不敢腐”的新态势,构建出一系列的廉政惩治话语;二是立足“踏石留印,抓铁有痕”,扎好反腐的篱笆,从全面从严治党的角度,形成“不能腐”的制度约束,构建出一系列的廉政制度话语;三是以“不忘初心”的理想信念号召全党砥砺前行,形成“不想腐”的先进自觉,构建出一系列的廉政信念话语。惩治话语树起贪腐的“高压线”,让党员干部心生敬畏;制度话语强调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使廉政建设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信念话语从党员思想根基着手,筑起思想道德的防线,建起党员干部的自律机制。廉政惩治话语、制度话语和信念话语三者层层递进、由表及里,形成内外联动的廉政话语体系,与“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反腐长效机制互为表里。

当代中国廉政话语的构建过程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来源于人民、扎根于人民的廉政话语理念。中央政府通过概念隐喻等话语技术唤起人民群众对官方话语的认同,引导人民群众对发展中的反腐倡廉实践进行再概念化,结合自身的经验去理解抽象的廉政概念与复杂的政治形势。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政府的廉政话语已不仅仅停留在体现二元结构下“腐败”与“反腐败”式的治理技术,而是更加注重发挥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的主观能动性,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廉政话语日臻体现为建构观下的官方话语与大众话语的互文共现,逐渐体现出资政育人的话语功能。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参考文献】

①习近平:《在中央政法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习近平关于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5年。

责编/孙娜 美编/于珊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孙娜]
标签: 话语   强音   廉政   公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