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城乡一体化的背景下,流动人口社会融入面临“回乡难”“留城难”的两难境地。如何让流动人口真正地融入城市,需要其在心理上对城市有基本的认同。因此,加强心理调适有助于促进流动人口融入城市,进而推动城乡一体化的实现。
【关键词】流动人口 社会融入 心理调适 【中图分类号】C912.6 【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失地农民快速向城市转移,并成为城市流动人口。他们渴望融入城市社会之中,成为城市的一员。为更好地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就必须探究城市流动人口对城市的态度、适应状况、留城意愿以及心理健康状况。
城乡一体化背景下流动人口社会融入现状
社会融入是指个体或群体相互渗透与融合的过程,人们通过分享经验,获得情感、态度等的认同,最终实现文化生活的有机整合。与城市居民相比,流动人口在多方面处于弱势地位,在社会融入过程中往往要依靠自身的力量,而且能否成功融入城市生活还要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政策支持因素、子女教育问题等。另外,城市居民对待流动人口的态度对流动人口社会融入也有直接影响。
近年来,我国政府多次强调人人平等享有社会发展成果,享有圆梦机会,在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坚持以人为本理念,推动流动人口与社会的融合。但实际上,多数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入面临困难,融入程度不高。从整体上看,流动人口群体的收入相对较低,多从事较为基础的工作,缺乏一定的生活和社会保障,在居住地的选择上通常与城市居民隔离,二者之间缺乏有效的互动与交流,进而容易出现心理层面的“二元社区”。尽管流动人口已经在城市生活很多年,但其面临的社会融入问题始终没有得到有效地解决,以至于“农民工”“外来人口”等词汇不绝于耳,对于流动人口而言,面临着“回乡难”“留城难”的两难境地。城乡一体化背景下,流动人口社会融入面临诸多困难,社会该做出哪些方面的努力来推动流动人口与城市居民的密切融合,值得我们深思。
流动人口在融入城市过程中容易出现一些心理问题
社会融入是流动人口在流动过程中无法避免的问题,流动人口在融入城市过程中很容易出现一些心理问题。从外延上讲,流动人口社会融入的心理问题包含在价值观、人格和社会适应能力等几个层面,流动人口携带不同的文化和思想,与现代都市文化相遇,对自身心理产生的影响,如果不能及时疏导便可能导致不良心理状况。城乡一体化背景下,一方面,人们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增加,流动人口的流动性增强;另一方面,流动人口的心理问题表现形式也更为复杂,且表现为群体性问题,由于文化差异、社会歧视等导致的心理问题和不适应状态亟需社会疏导。
流动人口社会融入的心理问题有不同表现,如流动人口步入城市之初,城市与农村生活具有显著差异,因而存在很多的不适应,可能会产生一些心理问题,如紧张、焦虑、悲观等。再如,在与城市居民相处和融合的过程中出现一些心理问题,如自卑、孤单、怀旧等心理,甚至出现一些极端心理问题,仇视和报复等。如果流动人口社会融入时不能进行很好的心理调适,将会影响流动人口对城市的认同,反过来,也会阻碍城乡一体化进程。
流动人口社会融入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方面:一是个体的思想和文化差异。流动人口与城市居民成长与生活的背景不同,尤其是一些少数民族地区的流动人口,差异更为明显,这种差异必然会影响两者的积极互动;二是社会环境支持因素。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入离不开社会系统的支持,包括社会大众对流动人口的态度,国家政策的支持,大众媒体的正向引导,城市社区为流动人口和城市居民交流互动创造的空间等。为此,城乡一体化背景下流动人口社会融入的心理调适应多方考虑,综合协调。
流动人口对城市的认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仅要在心理上形成认同感,还要在情感上形成归属感
为进一步加速城乡一体化进程,实现城乡居民与农村居民的和谐发展,解决流动人口的心理问题是促进其融入城市的根本问题。因此,唯有调适和消解流动人口的心理问题,才能实现其对城市的心理适应。同时,流动人口对城市的认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行动上要求其应将城市的行为规范和生活方式内化,不仅要在心理上形成认同感,还要在情感上形成归属感,惟其如此,才能实现真正的社会融合;从城市居民角度而言,要积极接纳流动人口,避免对外来人口的歧视,主动向流动人口提供帮助,形成友爱、和谐的城市氛围。
首先,心理调适要以情感为基础。在城乡一体化背景下,流动人口社会融入的心理调适标准在于跨地域接触的过程中,个体在融入新社会过程中没有出现焦虑、紧张、失望、退缩等负面情绪,我们就可以说这一流动群体在融入社会中达到了心理适应。这种心理调适更多地强调个体层面参与社会活动的过程,而不涉及社会文化和结构的变迁,在这里谈到的心理调适与传统意义上的心理学概念还有所区别,在城乡一体化背景下,研究流动人口社会融入的心理调适更多地通过个体到城市中生活,通过城市生活和文化调适完成的心理适应。研究流动人口这一群体的心理调适,不仅要关注这一群体的物质维度还要关注制度与精神维度,特别这种心理调适要以感情作为基础。融入过程中一旦感情出现冲突就会直接导致文化冲突,最终会引起流动群体心理问题,不愿意融入到城市。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心理调适的重要作用,应通过科学合理的心理调适,恰当处理流动人口与城市群体之间的关系,并通过双向调适来推动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入问题的解决。
其次,心理调适要完善相关机制建设。如何解决流动人口社会融入的心理调适问题,成为了很多心理专家学者关注的焦点,多数学者都非常赞同构建一套适合流动人口社会融入的心理调适机制。从构建结构上看,心理调适机制要包含预警机制、支撑机制、引导机制和疏导机制。预警机制构建的主要目的是对流动人口在社会融入过程中产生的心理问题及时进行预测预警,并提醒相关职能部门做好相关心理疏导工作准备。支撑机制的主要目的是尽可能地满足流动人口在社会融入过程中产生的现实需求,通过满足其现实需求为心理调适提供物质支撑。引导机制构建的主要目的是采取有效方式和多种途径来推动流动人口科学合理的在心理上主动适应城市生活。构建疏通机制的主要目的,是解决流动人口在社会化融入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心理问题,并通过采取积极主动措施来帮助流动人口解决心理适应问题,进而提升流动人口的心理素质,缓解流动人口面临城市融入过程中的心理压力。
最后,心理调适需要提升社会支持力度。流动人口大多是从农村涌入城市谋取生活的,从物质基础上看他们背井离乡不具备在城市马上立足的物质条件;从文化层次看他们文化程度相对较低,在城市中谋求工作岗位多是最底层的劳动工作;从心理调适看他们心理调适过程较慢,由于自身条件限制,从农村到城市谋取生活不仅需要极大勇气,而且到城市生活还需要面对很多问题,容易产生自卑心理。因此,在城乡一体化背景下流动人口社会融入的心理调适需要社会给予更大支持,才能够增强这部分流动人口的信心。一方面,要正视流动人口文化与城市文化之间的差异,城市人口管理部门要结合工作实际切实制定符合流动人口现实需求的工作方案。在调适的内容上包括政策宣传引导、社区工作调适和入户调适等。另一方面,要为流动人口融入城市生活提供良好的社会空间,不断提升流动人口文化素质,增强社会交往能力,进一步增强心理综合素质。
(作者单位:中国药科大学)
【参考文献】
①杨菊华:《中国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入研究》,《中国社会科学》,2015年第2期。
责编/张蕾 美编/杨玲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