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理论前沿 > 深度原创 > 正文

发挥政治优势,推进“村改居”社区文明建设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基层是一切工作的落脚点”,城乡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快速的城市化过程中,“村改居”是一个比较普遍的社会现象。“村改居”的治理实践,对于实现中国社会结构的转型、夯实基层治理的基础,具有重要意义。

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城市化的一种模式,“村改居”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将原有的基于地域空间和血缘伦理的“乡土文化”,改造成为具有现代城市文明内涵的“社区文明”。改造后的“社区”,不应该只是原有村落利益共同体的私有财产,更不是原有村落家族或族群的“圈地化”,而恰恰是要打破传统乡土意义的空间和利益“区隔”,形成一个具有充满活力、开放包容的“共同家园”。

社区文明建设需加强综合治理

推进社区的综合性改革和社区文明建设,需要以加强综合治理为支撑和道路。所谓综合治理,包括两个层面的内容:

第一个层面是社会各领域之间,主要是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等领域的综合治理。当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后,社会秩序、公共福利、生态环境、精神追求等问题就会凸显为社会建设的关键议题,这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必然逻辑。具体到“村改居”实践中,加强综合治理,就要求我们深入分析社会流动和社会结构所呈现出的新的时空特点,尤其要深刻认识到落实新发展理念、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战略意义,从统筹城乡发展、妥善协调各种社会利益关系的高度,加强社会治理顶层设计,克服社会治理体系建设中的片面性、形式主义和急功近利等问题,使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有机统一。

第二个层面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元主体的综合治理。在中国语境中研究和开展综合治理实践,不仅要遵循治理的普遍规律,而且要注意从中国治理的具体问题出发,在发掘基层治理特殊经验的基础上,总结中国经验对治理问题的重要理论贡献。基于中国特殊的历史传统,社会组织不是与政府对立,而是共同成为社会治理的主体;政党的主要任务不是赢得选举,而是在社会发展和社会建设中发挥组织和引领的重要功能。可以这样说,多元治理的理念不是中国人的发明,但多元协同的综合治理,恰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治理的理念创新和宝贵经验。

充分发挥中国共产党在综合治理中的主导作用

理解多元协同的综合治理这一中国特色,必须高度评价和充分认识中国共产党在多元主体综合治理过程中的主导作用。中国共产党的主导作用,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

一是价值引领,充分发挥中国共产党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政治优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社会治理不可动摇的价值标准,是评价传统“乡土文化”向“社区文明”转型的重要指标。

二是“红色引擎”,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治理过程的组织优势。江欣苑社区党委不断强化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地位,构建了社区居委会、社区企业、社区居民和社会力量四方共治的格局。

三是道德榜样,充分发挥每一个党员在社区文明,特别是道德建设方面的先锋模范作用。“村改居”的人口往往由传统农民转型而来。面对复杂的利益冲突,面对与日俱增的社区外来人口,如何保障治理主体能够打破自身的利益狭隘性,打破原有乡村或家族的权力结构,在治理决策上以公共性的利益和秩序为导向,引入职业化和专业化的治理人才和科学机制?这就需要社区成员能够正确处理“公”与“私”之间的矛盾。不难发现,目前一些“村改居”的社区治理,只是单向地把外来人口当做管理和控制的对象,“同管理、同服务”往往难以实现,甚至可能成为一句空话,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可能激化本地人与外来人口之间的矛盾,形成社区内部“二元社会”,隐藏着巨大的社会治理风险和破坏性的力量。在这种情况下,发挥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对于社区文明建设的成败就至关重要了。习近平总书记讲,“衡量党性强弱的根本尺子是公、私二字”,这句话简明扼要地讲清楚了党员和普通群众的区别。在公共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党员要做的就是发挥自身的先锋模范作用,公私分明、先公后私,克己奉公,尽最大努力增加公共资源和公共利益。

综合以上三方面内容,可以这样说,在新形势下能否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的作用,使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充分发挥出来,是加强中国特色综合治理,推进“村改居”社区文明建设的关键。

责编/周素丽    美编/于珊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贾娜]
标签: 文明建设   优势   政治   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