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理论前沿 > 深度原创 > 正文

大学生究竟需要什么样的思政课

核心提示: 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供给主体的教师,必须考虑当代大学生的现实需要,从真正意义上使思想政治教育“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不能高高在上、悬浮在空中,只有落地生根,学生才会愿意去接受和亲近。以学生为中心,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教学形式、教学内容和考核方式等方面的改革势在必行。

【摘要】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供给主体的教师,必须考虑当代大学生的现实需要,从真正意义上使思想政治教育“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不能高高在上、悬浮在空中,只有落地生根,学生才会愿意去接受和亲近。以学生为中心,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教学形式、教学内容和考核方式等方面的改革势在必行。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  学生  内容  考核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这为做好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纲领性指导。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肩负着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的重要任务。由于意识形态领域价值多元化、现代传媒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传统教学方式单一守旧等因素的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一直不是很理想,甚至被一些教师称为“天底下最难上的一门课”。

对于如何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质量和水平,不少学者包括承担高校一线教学任务的教师也想出了不少办法,提出了不少有益的意见和建议。但是,学者的讨论中忽视了一个共同的、带有根本性的问题:当代大学生究竟需要什么样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既然广大学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受众主体,正如企业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必须符合消费者需求一样,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供给主体的教师也必须考虑当代大学生的现实需要,真正意义上使思想政治教育“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

要积极拥抱互联网,努力探索“互联网+思政课”的教学模式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当今世界是互联网的时代,而90后大学生则是“互联网时代的原住民”,谁赢得了互联网,谁就赢得了先机。近年以来,各级各类高校为了切实提高思政课教学质量,纷纷采用慕课、微课、翻转课堂、大型在线网络课堂等现代信息技术,实现思政课与现代互联网技术的无缝对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是,在笔者看来,慕课、微课的授课形式并不完全适合高校思政课,而且由于成本高昂不利于大规模推广。

以笔者所讲授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概论》)课程为例,其所讲授的内容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每个理论成果背后都有着一个庞大的理论体系的支撑。采用上述两种教学方式会导致学生对所讲知识点的断章取义或者碎片化理解,缺乏对理论体系本身的整体性把握。而如果采用完全翻转课堂模式,将课程所有内容都录制成视频让学生在网上收看,课堂则完全采用讨论或者提问模式,学生不可能愿意花如此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此课程,而且对于很多理工科的学生而言根本就讨论不起来。笔者经过两年多的实践,探索出一种行之有效的“翻转课堂+专题教学”模式。这一模式,一方面避免了单纯翻转课堂或者慕课的知识碎片化倾向,能够兼顾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系统性和内在逻辑性;另一方面又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传统课堂单向灌输的沉闷模式,通过翻转课堂和学生自主演讲的形式保证了课堂内容的鲜活性和时代性。

要凸显鲜活性和时代性,增强其对当代大学生的亲和力与吸引力

按照教育部要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采用全国统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四本重点教材,教学内容似乎没有调整的余地。但思政课教师要根据本校实际,充分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努力将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笔者在《概论》课堂上所采用的“翻转课堂+专题教学”模式中,教学内容主要分三大板块:

第一,专题教学,这是课堂的主体。主要讲授六大专题,分别是:“一个依据和一个梦想”,讲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放在“五位一体”的总布局中讲解);“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五大新发展理念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的总布局;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所必须的国际环境。专题讲解的具体顺序会根据课程的逻辑结构进行微调。这样的内容安排,既包含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全部内容,涵盖了统编教材的各个方面;同时还能更进一步体现该门课程的逻辑性和条理性。专题讲解的内容一部分录制成视频让学生在网上自主观看,另一部分则课堂讲授。

第二,学生个别专题演讲。每个学期开学初,就学生感兴趣的重点和难点理论问题在南京大学自主开发的课立方系统进行问卷调查,确定本学期学生课堂演讲的专题,也可由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和专业方向自行选题。学生在全面收集素材和认真构思的基础上做成PPT提交至教师邮箱。任课教师在确保舆论导向和演讲质量的前提条件下反复提出修改意见,修改合格之后方可在课堂进行演讲。从学生的自主选题中可以管窥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脉搏和心路历程,在此过程中,教师若能结合自身的人生感悟予以适当引导,在学生关注的情感生活、就业压力、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提出自己的建设性指导意见,既能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又能提升教师的人格魅力,进而提升思政课的亲和力和吸引力。

第三,翻转课堂专题大讨论。由教师结合当下中国改革和发展过程中的重大问题确定讨论的主题和逻辑线索。学生按照自愿原则分成若干组,每组成员围绕讨论的主题确定各自的研讨话题和研究路径,在充分发扬集体智慧的前提下做成PPT交由任课教师审阅。无论是个别演讲,还是全班的翻转课堂大讨论,我们都通过一系列激励和约束措施鼓励学生开展公开辩论,并且通过“课立方”系统进行统计评分,最后由教师进行专业点评,学生的每次演讲和发言均计入平时成绩。近两年以来,笔者先后在《概论》课堂上组织了“中国与APEC”、“从一带一路和亚投行建设观察中国道路的国际影响力”、 “全方位解读抗战阅兵”、“TPP、TTIP与中国”、“‘十三五’规划与五大新发展理念”、“不忘初心与建党95周年”、“G20与中国”等为主题的翻转课堂大讨论,学生参与率达到100%。这些讨论专题,围绕授课当时国内国际的热点问题和重大理论问题,很好地契合了时代发展的脉搏,既保持了讲授内容的开放性、时代性和鲜活性,又能贯彻中央提出的将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的要求,较好地克服了统编教材无法与时俱进的局限性。

更重要的是,这种教学模式克服了传统思政课单向强制性灌输模式的弊端,尽可能将课堂教学的时间和空间让给学生,使学生成为思政课课堂的主体。既激发了学生就某一研究专题进行自主探究的动力,又培养了学生团队合作的精神,还能让学生充分享受在辩论过程中各种思维碰撞、博采众长的乐趣。在这种从“要我学”向“我要学”的不经意转换中,真正实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启迪与教化,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潜移默化地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必须注重多元化和灵活性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并非单纯的知识灌输,更多地应该教会学生运用所学理论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的方法。“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因而思政课的考核方式不应该只是对所学知识点的考核,而应该将过程管理和结果管理结合起来。

笔者目前所使用的“课立方”系统可以通过签到、小测、抢答、众答、互评等手段实现对学生课堂参与过程的全方位考核和激励。既然学生平时的课堂参与度很高,我们就没有必要拘泥于传统的死记硬背考试方式。学生在课堂上的个人演讲、翻转课堂讨论、辩论、抢答、小测等都通过系统计入其平时成绩。任课教师还可以建立思政课微信群,实现教师授课的实时反馈和师生的实时互动,将学生在微信群中发言的数量和质量作为平时考核的一个重要指标。

推进以学生为中心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结构性改革,是提升高校思政课亲和力和感染力的必然要求。这一改革也必然会对作为供给者本身的高校思政课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我们不仅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实现专业知识的与时俱进;还必须注重对互联网技术的熟练驾驭和运用,要用当代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和话语进行心与心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只要广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真正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为当代大学生点亮理想的灯、照亮前行的路,就一定能让思政课成为学生“真心喜爱,毕生受益、终生难忘”的课程。

(作者为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江苏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

【注:本文系2016年度高校示范马克思主义学院和优秀教学科研团队建设项目(重点选题)(项目编号:16JDSZK011)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①《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人民日报》,2016年12月9日。

②郑永年:《全球化与中国国家转型》,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9年。

③[美]艾伯特·O·赫希曼著、卢昌崇译:《退出、呼吁与忠诚——对企业、组织和国家衰退的回应》,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年。

④《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年。

⑤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人民日报》,2015年1月19日。

责编/温祖俊    美编/王梦雅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宋睿宸]
标签: 思政   大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