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媒网络技术的发展催生了新媒体的出现,大众信息的传播不再仅限于特定的传播者和受众两极,信息传播的路径不断多元化,过程也不断复杂化,与此而来的是人们交往方式和扮演的传播角色不断发生着变化,道德教育面临着挑战。
信息传播路径和方式的多元化。在传统媒介生态环境中,报纸、杂志、电视、广播等媒体承担着信息传播的主要责任,信息的传播方式主要是单向传播。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报纸和杂志等传统媒体的使用率大大降低,网络传播逐渐成为传播的主角,其中自媒体的发展为人们获取信息提供了更多的便利。信息传播的路径更加多元化,获取信息更为容易,人们不再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有需要地选择自己所需要的信息。传统的信息两级传播模式也不断解体,多级传播成为信息传播的新形式,与此同时,单向信息传播也不断向双向信息交流转变。
人际交往虚拟化和信息交流去中心化。在传统的较为封闭的社会中,面对面的交往是人际交往的主要形式,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网络的普及,虚拟的交往成为人们交流的主要形式,这得益于新媒体尤其是自媒体的发展。虚拟化的人际交往在扩大人际交往范围的同时,却相对限制了人们对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的判断,因为人们往往忽略信息来源的中心,而把眼光放在个人圈子之中,使得人们接受到的信息可能是碎片式的或者被加工过的。
媒体影响力扩大化和权威性弱化。就传统媒介生态环境而言,由于媒体比较单一,受众对媒体机构权威性充满信任,信息的传播路径和范围也比较容易控制,影响力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预测的。而如今的媒介生态环境发生了变化,信息传播路径和方式多元化,互联网环境下信息的影响范围也扩大化,使得信息传播的过程和效果变得难以预测和控制。由于一些门户网站对信息的把关度不够,使得网络信息的权威性也受到质疑。
道德教育要占领新媒体这个教育阵地,保持自己的话语权,就必须更好地适应和利用媒体生态环境,进行新的道德教育路径的选择。
树立运用新媒体进行道德教育的意识。教育者要具备使用新媒体技术的意识,要不断地提高使用新媒体工具的技能,充分利用现有的新媒体的信息交流功能,积极与教育对象进行互动,对教育对象实施全方位的影响。必须使受教育者体验到寓教于新媒体中的优势和好处,给受教育者以积极正面的体验,让受教育者主动进入教育情境中来。除此之外,要引导受教育者关注新媒体传播的道德现象和道德问题,通过对问题的思考和讨论而使道德的认识更加深入。
通过新媒体进行大众道德教育。传统的道德教育主要在学校、企业、军队等组织内进行,教育的内容和形式也比较单一。新媒体由于其覆盖面广、信息量大,受众比较多且传播信息及时的特点,使其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可以使道德教育对象的年龄、职业和地位等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得以整合,扩大道德教育受众的范围。传统的的道德教育主要采取讲授的方式,表现出强烈的意识形态性,而大众的道德教育则表现出广泛性和通俗性,更多采用的是情境的熏陶,寓教育于生活之中,推动道德教育的生活化转向。人们的生活离不开媒体,几乎每个人都是大众传播的受众,通过新媒体进行大众道德教育,是今后道德教育努力的方向。
建立基于大众传播的道德教育新模式。传播学理论中有“魔力要素”的说法,通过精心设计的说服性传播,使人们的信仰、态度和行为向着社会认可的方向改变。道德教育本身是一种说服教育,其说服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道德教育的模式。通过分析新媒体传播和道德教育的共性,借鉴大众传播的理论,可以寻求道德教育模式的创新。还可采取虚拟空间教育和现实教育相结合的途径来开展道德教育,虚拟空间的教育可以打破地域的限制,且具有时效性,能提高道德教育的效率。现实的教育更具真实性,可以使虚拟空间接受的教育收到现实的回应,两者相结合,能大大增强道德教育的说服性。
(作者为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导;南开大学硕士研究生王忠丽对本文亦有贡献)
【注:本文系2015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基于媒介生态视角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项目编号:15JD710013)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①管登峰:《新旧媒体受众的观念现实差异实证研究——以报纸和微博为例》,《新闻世界》,2012年第7期。
责编/温祖俊 美编/王梦雅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