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校青年学生文化自信的培养,是实现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一环。“互联网+”时代下,培养高校青年学生文化自信,就是要提高高校青年学生政治意识、提升高校教师文化素养,充分发挥高校内部引导示范作用,并利用网络资源形成精品课程培养高校青年学生文化自信。
【关键词】文化自信 “互联网+” 高校青年学生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在“互联网+”时代下,我国传统的高校教学培养模式有所改进,这对我国高校青年学生教育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然而,在“互联网+”时代下,高校青年学生文化自信培养也出现了一些新问题,面临了新的挑战。
高校青年学生的文化自信培养具有渐进性与教育性
2016年7月1日,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有一个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对文化的一种信心、信念,是一个国家、民族和政党对自身文化发展的坚定信念和信心,是发自内心的文化自信心和自豪感。高校青年学生的文化自信,就是高校青年学生在透彻了解传统优秀文化的基础上,对传统优秀文化的高度认同和充分肯定,积极的继承、发扬和创新传统优秀文化。高校青年学生文化自信的培养,是实现高校青年学生文化自信的必要手段,是高校青年学生传承与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最终实现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一环。
随着知识的积累和阅历的增加,高校青年学生对于世界文化的自主认知能力相对较强,我们可以根据当前所在的社会环境,结合自身的体会总结社会规律,形成一套判定社会的标准。相对于少年时代,高校青年学生的心理成熟度更高,思考问题的全面性更好。在这一时期,由于专业性的学习与之前初中、高中的基础学习有所不同,少数高校青年学生可能在不同程度上出现对自身现有文化体系的怀疑或者重塑,在各种压力下重新认识自我,更深层次的了解自己的文化信仰,从而构建自己相对认同的文化价值观。因此,高校青年学生的文化自信培养具有渐进性与教育性,这也是“互联网+”时代下高校青年学生文化自信培养的特点。
“互联网+”为优秀文化的传播与交流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平台
“互联网+”时代下优秀文化传播覆盖面增加,传播渠道更加多元。中国互联网媒体市场飞速发展,自媒体呈现百花齐放的发展形态,传统媒体的转型与融合发展迅速,智能手机的兴起使微传播逐渐成为一种重要的传播方式,微信、微博、新闻客户端等,与一系列的智能手机app搭建起移动互联网的传媒框架。因此,优秀文化的传播可以渗透到生活的各个角度,并且传播迅速。
“互联网+”时代下优秀文化的表现形式多样,更加富有感染力。对于文化传播本身,及时和快速的扩散与传播是文化获得更多关注的必要手段;对于当前“互联网+”时代所带来的快媒体展现方式而言,文化展现需要更为直白的表述和更贴切的体验。H5、VR等技术可以更加丰富优秀文化的展现形式,文化不单单以文字的形式传播,可以采用照片、视频、动漫等多样化的技术手段来展现,使优秀文化的传播更加具有感染力。
“互联网+”为优秀文化的传播与交流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平台。文化的发展与进步需要包容并蓄,需要不断吸收新时代的养分,这样才能保持文化的活力与竞争力。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互联网+”时代更加为文化的国际层面交流,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平台。通过互联网,高校青年学生可以接触到更多的国外优秀文化,吸取精华,去其糟粕,多元化的构建自身文化体系,弥补自身不足之处,从而更好的实现文化自信。
对大部分尚未步入社会、文化理念体系并不稳定的高校青年学生而言,文化自信的培养有一定难度
“互联网+”时代下价值观念更加多元、文化观点交锋更加激烈。虽然,我国高校文化自信培养一直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核心,培养与塑造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承者的核心理念。但少数西方文化思潮通过微信、微博、公众号等新传媒媒介冲击着高校青年学生的文化认知体系,这对大部分尚未步入社会、文化理念体系并不稳定、政治意识并未上升到一定高度的高校青年学生而言,文化自信的培养有一定难度。
“互联网+”时代下高校青年学生个性张扬,但缺乏正确引导。在“互联网+”时代下,自媒体所带来个性化的媒体属性,打破了传统媒体强制性的限制。这给高校青年学生提供了言论自由的空间,每个人在网络中都有一定的话语权,并且不受限制。此时,高校青年学生所想要表达的个性化和独立性愿望被大大激发,但并没有受到正确的规范与引导。然而,个别西方国家在利用互联网技术优势,有目的性改变追求张扬个性的高校青年学生自身的文化意识。因此,在“互联网+”时代下,高校青年学生个性化的追求也会对其文化自信的培养带来困难。
“互联网+”时代下高校青年学生文化自信培养模式陈旧。当前,高校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培养主要是通过必修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传统文化的选修课进行培养;研究生文化自信培养主要以自觉为主,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相对较少,加之辅导员与导师的教育培养。这种传统的文化自信的培养方式存在一定缺陷,不能满足我国对于高校青年学生文化自信培养的期望与需求。在“互联网+”时代下,高校青年学生的思维转换方式迅速,分析事物的能力清晰化,考虑事情的能力多元化,吸收多元文化的机会也更多。因此,高校青年学生文化自信培养在当前相对古板的培养模式下面临着挑战。
提升高校青年学生的文化甄别能力和文化自信
提高高校青年学生政治意识,提升高校教师文化素养,充分发挥高校内部引导示范能力。互联网的信息速度与渠道体现出越来越明显的优势,因此,互联网逐步成为了我国思想文化交锋的重要阵地。在当前形势下,提高政治意识有助于高校青年学生甄别国外文化的精华与糟粕,在思想交锋激励的“互联网+”时代,必须要巩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吸收国外文化的养分,去伪存真。同时,提升教师的文化素养,这里指的教师,并不是单单的授课老师,而是包括涉及高校青年学生文化自信的所有教师、辅导员与研究生导师。文化自信的培养是潜移默化的,在大学生文化自信培养过程中,教师、辅导员与研究生导师文化素质的提高,会直接影响到高校青年学生文化素养,起到关键的引导与示范作用。同时,高校教师层面整体文化素质的提高,也会提升高校青年学生的文化甄别能力,进一步合理运用互联网,提升自身文化自信。
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形成精品课程培养高校青年学生文化自信。虽然互联网发展异常迅速,但高校网络课堂却仍旧处在起步与探索阶段。不过就目前的发展形势而言,网络课堂在未来将会成为热门。因此,高校应顺应时代潮流,大力发展网上教学,通过约束与规范,并采用对学生更有吸引力的多媒体手段,结合当前高校青年学生的不同学习诉求与心理需求,形成众多精品课程,改进目前文化自信培养模式,潜移默化的引导高校青年学生的日常网络行为,从而正确培养高校青年学生的文化自信。
(作者分别为天津科技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助理研究员;天津科技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博导)
【注:本文系天津市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项目号:2013FDY26)和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学生工作研究分会高校学生工作课题(项目号:LX2014Y130)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①《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新华网,2016年7月1日。
②刘林涛:《文化自信的概念、本质特征及其当代价值》,《思想教育研究》,2016年第4期。
责编/肖晗题 美编/宋扬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