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是文化的基础要素和鲜明标志,是“了解一个国家最好的钥匙”①。随着“一带一路”国家重大战略的提出,语言的重要功能愈加凸显。“一带一路”建设的关键是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等五大领域的互联互通。“五通”实现的基础是语言互通。语言互通不仅是实现“民心相通”的根本保障,也是服务互联互通建设的重要支撑。
粗略地算,“一带一路”沿线65+个国家大致包含50多种国家通用语和200多种民族语言。②这些语言大多都是非通用语种。目前我国面向非通用语种的语言资源匮乏,语言教育薄弱(国内大约只能开设20门非通用语种的课程,其中很多语种只有1所高校能够开设),语言人才奇缺,语言服务滞后,远远不能满足“一带一路”语言互通的需要。语言资源特别是非通用语种资源已成为国家发展不可或缺的战略资源,“一带一路”亟需语言资源建设。信息化时代为建设语言资源、实现语言互通提供了先进的技术条件。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强调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和国家大数据战略,与此相应,基于大数据与“互联网+”的“一带一路”语言资源的开发、共享与应用成为服务国家战略的迫切要求。
“一带一路”语言资源建设的目标
“一带一路”语言资源建设应该覆盖沿线国家全部语种,特别是“关键语言”或“战略语种”。建议国家从“一带一路”语言资源的开发、共享与应用三个层面出发,着力组织和实施“三大工程”,即“一带一路”的“语言资源库”(简称“资源库”)工程、 “语言文化博物馆”(简称“博物馆”)工程和“语言通”③工程,全方位构建“一带一路”语言资源的系统工程。
“资源库”工程致力于收集和开发沿线国家所有语言及与语言相关的资源,针对每种语言分别建立原始语料库、标注语料库、语言知识库、语言教学与研究信息库、语言国情信息库、语言人才信息库、语言文化资源库等,为语言教学与研究、语言文化交流、语言智能产品开发以及各类语言产业和社会语言服务提供基础数据和资源。
“博物馆”工程致力于展示沿线国家所有语言的基本面貌及使用情况,陈列以语言为载体的富有民族特征或地域特色的各类文化样态,通过虚拟数字博物馆等方式传播中华语言文化,介绍沿线各国语言文化,实现语言资源的共用共享。
“语言通”工程致力于研发多语种多功能的语言智能产品,包括面向各个语种的机器翻译、语言现代教育技术、语言实时监测等高科技产品,重点解决“一带一路”复杂语言环境下的跨语言沟通障碍问题、语言学习自动化问题以及非传统安全威胁问题等,为社会提供多样化的语言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