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贸易合作初步显现国别效果
根据对“一带一路”战略空间地理范围和结构的理解,我们运用“一带一路”贸易合作发展效果评价理论和方法进行分地区、分国别评价,要覆盖全球,首先重点考察亚洲周边经贸变化,然后考察外围地区经贸形势变化。
由于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下跌和全球需求不振,主要大国经济体陷入停滞或萎缩,世界经济低迷。2015年中国货物进出口贸易出现全面滑坡,进出口同比下降7%,其中出口下降1.8%,进口下降幅度较大,达到13.2%。贸易失衡率为15%,比上年增加6.1个百分点。整体贸易失衡率无改善迹象,说明中国“一带一路”战略实施和政策推动没有表现出积极的贸易效果。
中国对周边地区贸易发展形势。第一,中国对东亚地区的贸易形势。2015年中国与东亚各国或贸易伙伴之间发生的贸易情况与往年大致相似,差别在于出现了大面积的负增长,与整体情况基本一样,对东亚的出口下滑幅度超过整体下滑幅度的4.1个百分点,对东亚进口下滑幅度比整体要好5.5个百分点(见表1)。对东亚地区贸易失衡率为12.9%,比对全球的低2.1个百分点。大陆对香港、澳门两地贸易取得大规模顺差是由它们做转口贸易的自由港地位决定的。2015年内地对港澳的贸易失衡率分别为92.5%和92.2%,比上年分别下降0.6%和升高3.3%,显示出香港积极对接内地“一带一路”战略取得效果,而澳门对接“一带一路”战略的效果还不明显。大陆对台湾地区以及对日本、韩国、蒙古出现不同规模的逆差,是由它们具有明显的技术、资源比较优势决定的。中日贸易失衡率较上年缩小1.8个百分点,进一步趋于平衡;对韩贸易失衡率为负26.6%,比上年负30.9%提高了4.3个百分点。中国对日、韩贸易失衡率缩小,体现出双方战略合作取得积极效果。
2015年中国对蒙古贸易失衡率比上年扩大了1.9个百分点,对朝鲜贸易失衡率比上年下降3.2个百分点。由于蒙古、朝鲜人口较少,经济比较落后,进口能力有限,因此中国对两国的出口规模较小,中国自两国进口主要集中于矿产资源和土特产品,进口规模也不大,在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严重下挫形势下,对两国进出口均出现较大幅度的下滑,对蒙古、朝鲜贸易失衡率变化更主要的是经济因素效果,战略合作效果不明显。
第二,中国对东南亚地区的贸易形势。2015年中国对东盟货物进出口贸易仅下滑0.6%,比同期对全球贸易的形势好得多,而且出口取得3.1%的正增长,进口增长下降5.4%,比对全球进口贸易下滑13.2%,高出7.8个百分点(见表2)。中国出口东南亚国家主要是工业制成品,而自东南亚国家进口主要是原材料、农副土特产品、中间加工品,双方贸易互补性强,比较优势突出。
中国对柬埔寨、越南、泰国进出口贸易取得了优异成绩,特别是进口表现突出。2015年中国对柬埔寨贸易失衡率比上年下降了4.3个百分点;对越南贸易失衡率下降幅度很大,下降了14.9个百分点,中泰贸易失衡率由上年-5.6%增加到1.5%,双边贸易基本平衡,体现出中国与其开展贸易合作发挥出不同程度的效果。
2015年中国自缅甸进口下滑幅度较大,中缅贸易失衡率迅猛升高;对老挝贸易失衡率由上年1.9%下降到-11.6%,扩大了13.5个百分点;对马来西亚贸易失衡率比上年下降了0.6个百分点;中国对印度尼西亚、新加坡、菲律宾、文莱贸易失衡率均未见改善迹象,双边贸易没有显示出战略合作的效果,仍有很大合作空间,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除了对泰国、马来西亚贸易平衡性较好外,我国对柬埔寨、文莱、东帝汶的贸易差额失衡比较严重。新加坡是自由港,对华主要做转口贸易,有一定特殊性。中国对东盟中贸易比较平衡的国家都有较大的直接投资,与中国贸易失衡较大的国家还有吸收来自中国直接投资的较大空间。保持中国与东盟一些国家贸易平衡的主要途径是中国企业扩大对当地直接投资和外围产业转移,通过增加自当地中间加工品进口达到贸易平衡。2015年中国对东盟贸易形势好于对其他地区,主要因为中国加快对东盟国家的产业转移和直接投资,这是中国推动“一带一路”战略实施的重要途径。
第三,中国对中亚地区的贸易形势。2015年中国对中亚五国贸易形势普遍较差,总体上进出口同比下降26.7%,出口和进口下降幅度都很大(见表3)。这种贸易形势是中国与中亚五国经济发展水平差距和经济结构的现实反映。尽管中国与中亚最早达成共建“一带一路”共识,由于很大程度上受国际市场因素影响,双方贸易额下降幅度很大,2015年中哈贸易失衡率比上年增加了4.7个百分点,中乌贸易失衡率较上年上升2.4个百分点,表明中哈、中乌的“一带一路”贸易合作效果没有显现出来。
中国与中亚五国中三个贸易失衡最严重国家开展合作取得初步效果,贸易失衡率绝对值有不同程度下降,2015年中吉贸易失衡率比上年下降了0.6个百分点;中塔贸易失衡率较上年下降1.8个百分点,中国与土库曼斯坦贸易失衡率较上年增加了0.6个百分点,缩小了中土贸易失衡率。
中亚五国工业化水平较低,出口商品结构主要是能源资源,进口商品主要是来自中国的工业品。近两年来能源资源国际价格下跌幅度很大,导致中亚五国对外出口能源资源取得收入大幅减少,使得中国对中亚五国出口和进口均大幅度下滑。
除了中国与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的贸易失衡问题不是那么严重,中国与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土库曼斯坦之间贸易失衡问题相当严重。要解决贸易失衡问题途径只有参与共建“一带一路”战略,共同促进产能合作,促进当地工业经济发展,实现互利共赢、共同发展。
第四,中国对南亚地区的贸易形势。2015年中国对南亚地区出口贸易取得不错的成绩,比对其他地区出口贸易成绩都好,进出口同比增长6%,其中出口同比增长11%,但进口同比下降了15%,在6904亿元进出口贸易额中出现了4797亿元贸易顺差,整体地区贸易失衡率达到69.5%。
印度是南亚大国。2015年中国对印度贸易取得2.5%的增长,其中进口下滑幅度较大,顺差扩大,贸易失衡率从上年的53.6%提升到62.6%,增加11个百分点。中国与巴基斯坦是共建“一带一路”的伙伴,但在贸易上两国战略合作的效果还没有显现,2015年贸易失衡率比上年提高了8.3个百分点。在对南亚各国中,中国对孟加拉、斯里兰卡进口有小幅增长,对它们的出口增幅更大,贸易失衡率分别比上年增加1.2%和1.1%。同样中国对阿富汗、马尔代夫贸易失衡率继续攀升。中国对尼泊尔进出口贸易均出现较大幅度下降,但对尼泊尔出口下降幅度更大,结果中尼贸易失衡率较上年下降3.4%,它并非中尼对接“一带一路”战略的结果,而是尼泊尔出现地震自然灾害的结果。总体来看,中国与南亚地区未取得共建“一带一路”贸易合作的良好效果。
未来中国必须扩大自南亚的进口,以保持贸易大体平衡和长期可持续性。我国对南亚各国贸易失衡问题严重,对南亚各国均具有不对称的贸易优势,产生较大的贸易顺差,这样的贸易关系不可持续。除了印度稍好一些外,该地区其他各国工业化基础普遍较弱,待开发的工业化发展潜力很大。南亚应是中国推动共建“一带一路”战略实施,开展对外直接投资和转移产能的后院,具有较好的地理、人力资源和市场条件。
第五,中国对中东地区的贸易形势。2015年中国与中东地区之间贸易形势从整体进出口额增长来看令人沮丧,进出口同比下跌达21.9%,尤其是进口下跌幅度高达36%(见表5)。这是受中国自中东地区进口能源价格大幅下跌影响的结果。虽然中国对中东地区贸易失衡率并不高,仅10.5%,中国对中东地区非产油国的贸易失衡问题却相当严重,比如叙利亚、黎巴嫩、巴林、巴勒斯坦、约旦等,中国从这些国家可进口商品的需求很小,这样的贸易可持续性令人担忧。
2015年中国对叙利亚、土耳其、约旦、巴勒斯坦贸易失衡率比上年分别降低0.2%、15%、1%和1.4%,中国对伊拉克、沙特、卡塔尔、科威特、阿曼贸易失衡率绝对值缩小了22.6%、24%、23.3%、16%、8.6%。中国对伊朗、阿联酋、巴林、黎巴嫩、也门、以色列贸易失衡率较上年分别提高了11.2%、10%、6.2%、0.4%、37.6%、7.5%,没有显示出失衡改善迹象。中国与中东地区许多国家还没有明确对接“一带一路”战略,虽然有一些国家贸易失衡率绝对值收窄,但贸易失衡率的变化更多反映的是经济因素变化的结果。
沙特阿拉伯、阿联酋、伊朗是中国的三大中东贸易伙伴,既是中国能源进口伙伴,也是中国重要的出口对象。土耳其也是中国在中东的重要出口对象之一。2015年中国对沙特阿拉伯、科威特、以色列、伊拉克等国都取得了出口正增长,出口下跌幅度较大的国家有伊朗、也门、巴林、黎巴嫩等。
中东地区国家出口中国最大宗的商品是石油,中国对中东国家出口主要是农产品、工业制成品,双方贸易互补性很强,双方贸易几乎没有产业竞争或替代关系,因此中国与中东地区国家共建“一带一路”发展贸易肯定会互惠互利。
自阿拉伯之春以来,中东各国政治基础脆弱,埃及、叙利亚、利比亚、也门政局动荡,沙特、伊朗、土耳其、以色列四方在中东地区竞逐势力范围和地区霸权,各国当政者都必须寻求发展经济以便稳定政局。中国倡议共建“一带一路”与中东各国谋求发展经济目标不谋而合,这是双方战略对接和经贸合作的经济政治基础。但目前经贸发展的进展尚未表现出“一带一路”实施应有的效果。
中国对外围地区贸易发展形势。第一,中国对欧盟及其他欧洲地区的贸易形势。2015年中国对欧洲地区贸易形势与对全球贸易形势类似,对欧洲进出口同上年相比下降9.1%,其中出口下降7.1%,进口下降11.8%,贸易失衡率比上年增加2.5个百分点。对欧盟进出口较上年下降7.2%,其中出口下降3%,进口下降13.6%,贸易失衡率较上年增加5.5个百分点。整体上,中国与欧洲以及欧盟贸易合作没有显示出共建“一带一路”战略发挥的效果。
2015年中俄贸易大体平衡,失衡率仅有2.3%,较上年下降了10.4个百分点,对俄罗斯贸易合作体现出“一带一路”战略效果。在国际石油价格大幅下跌情况下,中国从俄罗斯进口下降的幅度低于从沙特、伊朗、伊拉克、卡特尔等中东产油国进口跌幅,扩大从俄罗斯进口石油等能源产品。俄罗斯从中俄“一带一路”贸易合作中获得了实惠,体现出共建“一带一路”的核心价值。
2015年中国对瑞士、挪威、白俄罗斯、乌克兰、塞尔维亚、波黑、阿塞拜疆贸易失衡率绝对值较上年分别收缩了0.1%、5.6%、35%、19.3%、6.9%、69.6%、5%;对黑山、阿尔巴尼亚、格鲁吉亚、马其顿、亚美尼亚贸易失衡率绝对值较上年分别扩大了21%、30.4%、0.5%、11.9%、14.5%。总体来看,中国对中东欧多数国家的贸易失衡率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虽然其中有经济本身因素的影响,但也有一定的“一带一路”战略及其政策推动的效果。
欧洲是中国共建“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要伙伴之一。当前欧洲、尤其欧盟算是世界经济重要的一极,在世界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中欧经贸合作对于世界经济增长意义重大,双方加强“一带一路”框架上的合作潜力巨大。
第二,中国对亚欧之外地区的贸易形势。非洲是中国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伙伴。2015年中国对非出口较上年增长3.5%,进口较上年大幅下降了38.4%,贸易失衡率较上年扩大了25.6%(见表7)。总体来看中非贸易合作没有体现出双方“一带一路”战略及其政策作用的效果。其中,2015年中国对安哥拉下滑幅度大,贸易失衡率绝对值较上年缩小了5.4%;中国对南非贸易失衡率绝对值较上年缩小了16.6%,表明中国减轻对安哥拉、南非贸易赤字,体现出“一带一路”战略发挥积极效果。2015年中国对埃及出口较上年增长15.5%,进口较上年下滑20.2%,贸易失衡率较上年增加5.7个百分点,失衡更加严重了;中国对尼日利亚贸易失衡率较上年增加了12.8%,目前“一带一路”战略还没有体现出中国对埃及、尼日利亚贸易合作的战略效果。
中国对大洋洲地区出口保持9.8%年增长率,进口较上年却出现23.4%的下滑,贸易失衡率较上年增加了16.1%,进一步缩小失衡,显示出“一带一路”战略及其政策发挥了积极效果。澳大利亚、新西兰是中国在大洋洲地区的两个重要贸易伙伴。2015年中澳贸易失衡率较上年增加13.7%,中新贸易失衡率较上年增加19.1%,中国对两国贸易失衡得到改善,体现出“一带一路”战略的积极效果。
2015年中国对北美洲贸易形势比对其他地区稍好,出口取得4.2%小幅增长,进口只有3.9%的小幅下跌,但是对北美洲贸易失衡率较其他地区更高,达到43%,较上年增加2.4%,失衡率没有表现出改善迹象。从国别来看,中加贸易大体趋于平衡,2015年中加贸易失衡率较上年下降3个百分点;但中美贸易失衡率稍高,2015年中美贸易失衡率较上年增加4个百分点。中美在贸易上需要在“一带一路”框架下加强合作,促进贸易更加平衡和可持续发展。
2015年,中国对拉丁美洲地区进口与出口双降,其中进口下降17%,降幅较大;贸易失衡率较上年增加了8.3个百分点。中国对巴西贸易失衡率比上年下降了4.1个百分点,失衡稍微加重了一点。中国对智利贸易失衡率较上年增加了6.9个百分点,失衡进一步缩小。中国对墨西哥贸易失衡率较上年增加了5.6%。虽然有少数国家贸易平衡得到改善,但总体上中国与拉美地区国家还没有建立起共建“一带一路”战略的贸易合作。
在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合作效果评价中,发现“一带一路”战略及政策推动面上效果仍不够明显,国别效果初步显现,有待较长时间才会有明显的全面效果表现出来,基本经济因素仍决定着沿线各国贸易增长和贸易结构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