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理论前沿 > 中外思潮 > 正文

“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看外国政要怎么说

智观天下

5月15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中国社会科学院蓝迪国际智库项目等共同主办的“一带一路”产业合作国际论坛上在京召开。论坛上,各国政要、专家学者济济一堂,共话“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全球化、反恐等国际热点问题。今天,小智就整理了一些干货以飨读者。

“一带一路”产业合作国际论坛(蓝迪国际智库项目供图)

埃及前总理伊萨姆·沙拉夫:我们需要修正后的全球化

现在全世界有反全球化、保护主义和民粹主义倾向,给全球化造成了非常恶劣的环境。我们该何去何从?是该按部就班,还是进行巨变?所谓巨变就是我们需要一个新的世界,需要一个修正后的“全球化”。因为“全球化”从它本身来讲是一个很好的术语,但是现在所谓的“全球化”并不是一个很好的做法。

全球化这样一个概念,如果意味着合作的话,那我们就会有人性化的全球化;如果它聚焦于权力主导的话,那么就是非人性化的全球化。不同的理念会引导我们走向不同的结果。什么叫做修正后的全球化?那就是有一个以文化为基础,而不是以强权为基础的全球化。

“一带一路”倡议触及到全世界所有人,这是中国提出的倡议,但是它是全球多领域的项目。中国给出第一推动力,剩下的责任就是全球所有人的责任。一带一路是一个理念,而不是一个项目。它是一个发展的网络,不仅仅是一个交通的网络,它还是一个桥梁,能够弥合发展的鸿沟,连接不同的文化。

我们需要群策群力,要一起思考,一起工作,一起收获才能实现共赢的结果。我们对于这种多赢局面也有很多很好的例子,就像苏伊士运河走廊计划对于促进亚洲、欧洲、非洲之间合作的意义。我们通过合作能够给多方带来共赢的局面,而且我们也会给自身带来更多的附加值。对于世界上不同的角落,每个国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我们必须要探索他们的优势在什么地方,充分使用各自的优势。

埃及前总理伊萨姆•沙拉夫(蓝迪国际智库项目 供图)

印尼发展部部长本邦·波约翰古若: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向中国学习

印度尼西亚有非常好的一个地缘位置,我们是“一带一路”沿线的一个重要国家,也想成为“一带一路”这个倡议重要的角色。昨天我也参加了我们的总统和习近平主席之间的双边会谈,两国领导人都同意并期待中国在印度尼西亚的投资越来越多。

印度尼西亚人口居世界第四位,这就意味着我们有很多合作的空间。我们有很多地方还没有大型的轨道运输,没有地铁,没有轻轨。在基础设施方面,有很多的投资机遇,比如雅加达每天有两千万左右的人口在城市之间上下班,迫切需要大型的轨道运输。

在基础设施方面,我们要向中国学习。我们建立第一条公路实际上比中国时间更早,但现在我们的发展速度没有赶上中国。我们看到中国现在有非常多的交通运输工具,印度尼西亚和中国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

印尼发展部部长本邦•波约翰古若(蓝迪国际智库项目 供图)

未来,我们要建5个枢纽海港及19个港口,还要建2650公里长的公路,1000公里货物运输的通道。我们要建3000多公里的铁路,3个新的机场,3500个的电厂项目,因为我们现在整个电的供应是不足的,还有5000万的人口没有享受电力的供应。

印度尼西亚有非常多的商机,特别是在基础设施,在制造业,工业方面、旅游业方面。我们欢迎世界上所有国家来进行投资,当然也包括中国。

上一页 1 2下一页
[责任编辑:孙易恒]
标签: 一带一路   外国政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