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实现援助优势的对接。中国与有关发达国家共同开发作为第三方的发展中国家市场,为实现南北合作与南南合作援助优势的对接提供了机遇。“一带一路”战略容纳了南北合作与南南合作两种差异明显的模式。南北合作已经形成相对规范的援助体系,但效果不佳;南南合作则正在探索一套符合发展中国家利益的援助规则,合作成果逐步展现,两者各自具有比较优势。在此情况下,三方合作成为实现两种模式对接、有效推动发展合作的新形式,不仅为发达援助国和新兴援助国搭建了连接渠道,双方可以在资金、技术、知识和经验的转移共享过程中增强对话与联系,而且双方以比较优势支持受援国发展,可以提高援助的适用性和有效性。此外,新兴援助国通过合作也提高了自身的援助能力和国际形象,发达援助国则借机改善了自身的援助方式。
最后,实现全球性技术标准的对接。技术标准化不仅是实现“一带一路”互联互通的重要抓手,也是提升我国对外开放水平、增强外向型经济竞争力的主要依托。通过与沿线国家在铁路、电力、港口等领域的基础设施合作共建,实现技术标准体系对接,是提高中国标准国际化的重要契机。探索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的全球性技术标准对接,共同塑造全球化绿色标准,也需要以高水平的国际合作为支撑,如中欧凭借成熟的合作关系,正在不断探索构建气候变化、智能交通、新型城镇化、智慧城市等方面的战略合作。
国际合作培育互利共赢的伙伴关系。互利共赢的伙伴关系是对“一带一路”倡导的“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形象化表达。合作以共同利益为前提,并构成责任共同体的基础,经济联通与社会联动也有助于各方形成兴衰与共的命运共同体。
首先,国际合作有助于扩大共识,增进共同利益。在合作基础上实现互利是伙伴关系的基础动力。“一带一路”框架下的国际合作是中国联通周边国家的重要依托,是中国探索联通亚欧大陆、推促跨区域大合作的新途径。通过实现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贸易投资便利化,带动沿线国家对外开放,可以激发跨区域市场潜力,将产能的互补性转化为经济发展的增长点和社会进步的助力器,为合力打造纵贯东西的经济大走廊、整合沿线国家共同利益奠定基础。为实现共同利益,参与国在满足自身利益的同时必须兼顾他国利益,以维护良好的合作关系,从而不断强化域内国家“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利益共识,扩大彼此的利益交汇,增进各国的利益融合。
其次,合作各方共担风险与责任,增进彼此互信。经济相互依赖促进国际合作的发展,而国际合作本身又加深了相互依存。“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中国政府的外交宣示始终贯穿以合作促互信、以互信谋发展的逻辑。从“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新理念到“全面、共同、合作、可持续”的新安全观,中国政府主张以沟通、磋商、协同的合作方式发展国际关系,不断增进彼此的融合度和信任感。国际合作是一个持续博弈与磨合的过程,通过参与这一过程,合作各方充分认识自身的责任和义务。通过合作构建的信任,能够激励各方共担全球治理责任,对促进世界经济持续增长和平衡世界政治格局发挥应有的作用。
最后,合作精神不断内化和外溢,维系伙伴关系。国际合作需要互学互鉴,“一带一路”战略以全新的合作连接起不同区域、不同文明、不同历史的国家和人民,倡导和谐相处、东西互鉴,将平等、开放、共商、共赢的理念不断内化于合作进程,增强彼此的交流和互动,增进相互认同与理解。这种观念的共享不断体现在国家行为中,并持续影响国家间关系。正如习近平主席所强调的那样,通过“加强各领域务实合作,不断扩大合作内涵和外延,推动取得符合人民期待的合作成果”,合作精神不断内化有助于“增进彼此理解,携手构建起人类命运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