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砥砺奋进的五年】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让一个人掉队
——党的十八大以来脱贫攻坚成就掠影
光明日报记者李慧、唐湘岳、王瑟、鲁元珍、叶乐峰、赵斌艺、李玉兰、杨珏、王建宏
开栏的话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开辟了治国理政的新境界,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中国社会面貌和中国人民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今天起,光明日报开设《砥砺奋进的五年》专栏,推出系列报道,全景展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生动实践和伟大成就,充分展现人民群众生活的新变化和实实在在的获得感,深入挖掘在攻坚克难、改革发展中涌现出来的典型经验和先进人物。
4335万人,是2016年底我国农村贫困人口数量,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难啃的“硬骨头”。
“在扶贫的路上,不能落下一个贫困家庭,丢下一个贫困群众。”农历猴年春节即将来临时,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西省井冈山市茅坪乡神山村,用这样一句庄严承诺给贫困群众带来满满的希望。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让一个人掉队。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下,各地瞄准贫困人口,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农村贫困人口从2012年末的9899万人锐减到2016年末的4335万人,农村贫困发生率从2012年末的10.2%降到2016年末的4.5%,减贫成效举世瞩目。
脱贫攻坚战的冲锋号已经吹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动员令已经下达。在脱贫攻坚的理念创新和模式创新中,我国脱贫攻坚的顶层设计日益清晰;在因地制宜、精准“滴灌”的部署和举措中,一份份满载牵挂的援助,正翻山越岭,风雨兼程。
理念创新、模式创新:
脱贫攻坚顶层设计日益清晰
5月的河南省新县周河乡西河村凉风习习,空气中夹杂着青草的气息。新县位于大别山腹地,是全国贫困县,长期的封闭让西河村成为贫困村。
3年前,在发展全域旅游,打造旅游经济带动下,西河村成为全县重点规划的26个村落之一。在政府和合作社的引导下,村民陆续开始开办农家乐和民宿,西河村民的生活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如今村里的路平整宽阔了,管网都铺到地下,合作社修建了特色大食堂,开了咖啡厅,酒店也对外营业了。”受益于乡村旅游的村民刘玉梅满面笑容。
西河村的变化源自中央确定的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源自不断进行的扶贫理念创新和模式创新。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扶贫开发工作。中央把扶贫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实际、最重要的工作来抓,政治上高位推动,在世界上很少有国家能够做到。”国务院扶贫办主任刘永富接受采访时说。
2015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到贵州考察并召开部分省区市党委主要负责同志座谈会,他在会上强调,“十三五”时期是我们确定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时间节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握时间节点,努力补齐短板,科学谋划好“十三五”时期扶贫开发工作,确保贫困人口到2020年如期脱贫。2015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重申了这一目标。
为打赢脱贫攻坚战,中央不断创新机制,加强顶层设计。中办、国办印发《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重要政策措施分工方案、《关于建立贫困退出机制的意见》、《脱贫攻坚督查巡查工作办法》、《省级党委和政府扶贫开发工作成效考核办法》;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印发《关于建立重大涉贫事件处置反馈机制的意见》;中组部和国务院扶贫办部署加强基层党建促脱贫,联合下发《关于脱贫攻坚期内保持贫困县党政正职稳定的通知》……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脱贫攻坚的责任体系、政策体系、投入体系、监督体系、考核评估体系逐步确立,脱贫攻坚的顶层设计日益完善。随着建档立卡、驻村帮扶、资金监管的深入,脱贫攻坚“四梁八柱”的制度框架已经确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