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马克思主义艺术观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大众化就是马克思主义艺术观的中国形态为中国民众所认可、接受、遵循的过程。当前推进马克思主义艺术观的大众化,必须在马克思主义艺术观与艺术的中国化、艺术的民族化、艺术的产业化、艺术的素质化四个方面取得共识和进展。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艺术观 大众化 中国化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
马克思主义艺术观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表明了马克思主义关于艺术问题的基本看法,明确了艺术为谁服务、如何服务等基本问题。坚持马克思主义艺术观,是发展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的本质要求。如何使马克思主义艺术观不仅为广大艺术工作者,而且为广大人民群众所认识、理解和运用,则需要一个大众化的宣传教育实践过程才能实现。因此,实现马克思主义艺术观的大众化,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生命力所在,更是人民群众工作生活的内在需要。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强调:“文艺要反映好人民心声,就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个根本方向。”马克思主义艺术观的大众化对艺术繁荣至关重要,应切实从以下维度做好相关工作。
马克思主义艺术观与艺术的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马克思主义艺术观只有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才能指导中国当今的艺术创作、艺术发展。实践证明,正是由于毛泽东同志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艺术观和中国革命、建设的实际结合起来,才正确地解决了艺术的若干基本问题,确立了艺术的“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使党领导的艺术事业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并最终取得了今天这样的成就。因此,把马克思主义艺术观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艺术理论发展创新的永恒主题,也是广大艺术工作者的神圣使命。
马克思主义艺术观的大众化并不是一个空泛的概念,它以具有中国特色的艺术理论和艺术作品的出现与传播为标志、为依托,表现为艺术观的中国化和艺术的中国化。
关于艺术观的中国化,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自从毛泽东同志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艺术观和中国实际结合起来,创造出作为毛泽东思想组成部分的艺术观以来,中国共产党人继承发展的马克思主义艺术观成功地向前推进,目前已经进入到新的阶段。我们不仅重申艺术要坚持“二为”方向,而且强调要以人民为中心,从而把艺术观的人民性提高到一个新的历史高度。同时,艺术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组成部分,已经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布局,具有了基础性地位。
关于艺术的中国化,我们每个人都有深刻体会。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艺术观的指导下,中国艺术取得了长足进步,创作了一大批具有深刻思想内涵和极高艺术水准的艺术作品,可以说,正是大量优秀作品的涌现,成为文化繁荣发展的重要标志。新时期人民日益增长的艺术需要,要求我们必须推出更多优秀文艺作品。
坚持马克思主义艺术观与艺术的中国化的统一,关键是必须坚持正确的文艺创作方向,热情讴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生动展示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文艺创作要弘扬革命文化传统和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借鉴国内外艺术创新的优秀成果,博采众长,以增强作品的民族时代感、艺术吸引力。
马克思主义艺术观与艺术的民族化
中华民族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民族化是大众化的应有之义。民族视野是大众化过程中不可忽略的。若没有与民族思维、习惯、精神、语言、生活相融合,一种理论就难以被一个民族所接受,尤其是对于马克思主义艺术观这样一种科学理论而言,更是如此。
马克思主义艺术观的大众化,首先要实现民族化。要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相结合,使其理论内涵、体系、语言、观点具有民族性,要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只有这样才能在科学理论和民族特性中间找到结合点,也才能使科学理论为特定民族所认可和接受,从而焕发出巨大的物质力量。当然,在创作过程中,也要处理好世界性与民族性的关系。一方面,把民族性作为艺术的本源,作为大众化的本源,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另一方面,把世界性寓于民族性之中,从民族性中发现世界性,“越是民族的,便越是世界的”。
在马克思主义艺术观的大众化之中,民族化一方面是指中华民族层面的统一民族概念,因为中华民族具有民族的共性,在民族精神、风格、气质等方面有一致性;另一方面还要看到更具体层面的民族内涵,不能以汉族艺术来取代其他少数民族艺术,而是要在马克思主义艺术观和各少数民族相结合的基础上,实现对少数民族审美、艺术素养的提升,从而真正实现艺术的民族化。
马克思主义艺术观与艺术的产业化
马克思主义艺术观大众化,必然要求艺术产业化。只有艺术产业化,艺术才能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多样化艺术需要,也才能使艺术在引导人、教育人、武装人、塑造人方面真正发挥作用。艺术产业分为纯艺术产业和大众艺术产业,纯艺术产业是非功利性的,大众艺术产业是功利性的。发展艺术产业必须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密切统一,推动艺术产业发展,从而推动社会科学发展。
当然,当前艺术产业发展也面临着许多困境,如产业规模偏小;人才缺乏,优秀创意人才较少;政策支持力度不足;发展模式单一、产业同质化较多等。要做大做强艺术产业,当务之急是现代艺术产业体系的构筑,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艺术产业格局,推动艺术创新,扩大艺术消费,造就高层次艺术领军人物和高素质艺术人才队伍。
马克思主义艺术观与艺术的素质化
马克思主义艺术观能否成为人民大众的素质追求,是其大众化能否实现及实现程度的重要标尺。当人民大众自觉以马克思主义审美观指导督促自己,积极欣赏艺术作品、学习艺术理论、模仿艺术形象时,马克思主义艺术观的大众化才是卓有成效的。这种融入素质的过程,一靠艺术作品的教育引导,如演唱或聆听《英雄赞歌》《歌唱祖国》等具有爱国情怀的作品时,通过了解作者,分析音乐的理念、作品风格、艺术流派、音乐体裁、旋律特点、歌词含义以及与作品相关的其他文化信息,能加深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和对美好理想的向往。二靠课程的学习教育,这主要是针对学生而言的。要在学生各个阶段的学习中,开设一系列艺术课程,让学生从中受到审美和形象的教育。
最近,教育部出台了一系列文件强调大学生艺术教育,包括《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教育部关于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等。这些文件对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提出了明确要求。落实好这些政策,必然会对马克思主义艺术观在学生群体中的大众化得到有效推进。
总之,马克思主义艺术观的大众化,从本质上是一个理论与价值观的传播问题,但也更多地表现为艺术作品创作发布、艺术载体常规运转、艺术市场不断发展等方面,人民群众正是在消费艺术作品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的。因此,必须把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和人民群众的艺术教育、艺术消费结合起来,从细微处着眼,从细节着手,使马克思主义艺术观的大众化落到实处、收到实效。
(作者为北京联合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注:本文系北京市教育委员会课题“推进首都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对策研究”(课题编号:SM201511417009)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①高建平:《发展中的艺术观与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当代意义》,《文学评论》,2011年第3期。
②刘天:《高校广义艺术教育论》,《中华文化论坛》,2010年第1期。
③李心峰:《为马克思主义艺术学正名》,《安徽大学学报》,1996年第6期。
责编/贾娜 美编/王梦雅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