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社会主义人文精神作为社会主义本质特性中的重要内容,以马克思主义为价值基础,以“以人为本”为价值核心,以人民幸福为价值动力和目的,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中贴近现实和社会实践,不断进行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现。
【关键词】社会主义 人文精神 价值追求
【中图分类号】B27 【文献标识码】A
社会主义人文精神依据历史唯物主义,充分贴近现实和人的实践,对于人的发展和需求尤为关注,从而真正显示出人文精神内涵。
社会主义人文精神的价值基础: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丰富的人文特质,决定了马克思主义必然成为社会主义人文精神的价值基础。马克思主义蕴涵以实践为基础的唯物史观人文精神,和以现实为基础的人的解放与自由精神,为社会主义人文精神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展现其思想本质和归宿。
以实践为基础的唯物史观人文精神。人的实践具有显著的价值取向以及目的性,因此,实践是人存在感性的基础,是人有目的的活动本身,促使人得以生存。基于唯物史观,马克思主义人文精神将人的生命活动特质着重体现出来。现实中的人通过实践而产生意识,人成为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根本生产者,人的存在就是人实践的生活本身,关心人实践的生活本身,就是关心人及其现实生活。要做到关心人及其现实生活,则要与实践紧密结合,在不断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使社会交往形式不断更新和发展,从而使人获得幸福,达到马克思主义人文精神的目的。
以现实为基础的人的解放与自由精神。马克思主义人文精神以现实为基础,追求人的解放与自由,必须要有一定的物质基础作为保障。人的解放将消除不自由的状态,不断改变现有的人的生存状态,遵循历史发展规律,推动人的劳动解放。人的劳动解放将促进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目标的实现,从而最终达到“真实的人本追求”。
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人在其理想与信念等价值追求基础上的能动表现,在社会主义兴衰的历史背景下,不免有些被迫感,缺乏能动意识。从本质上来说,人文精神是人经验和理想相结合之后的结果,人类的发展就是经验和理想的实践过程,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追求,也正是人的现实基本诉求,是基于现实提出的,具有实践性。
社会主义人文精神的价值核心:以人为本
社会主义人文精神的价值核心在于“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哲学价值论的概念,它回答了我们在这个世界上最重要和最根本的东西。
关注人的目的及价值。目的性是人的一切活动存在的特征,也是人在实践活动中不可或缺的关键要素。目的与手段是相互统一的整体,人目的性的实现与手段有着直接联系,目的与手段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实现相互转化。“以人为本”人文精神在于突出人的目的,通过人的实践来满足其目的。而且在人实现目的的过程中,人从实践中肯定自己的能力、享受自己的乐趣,从而实现人自身的价值。此外,“以人为本”人文精神还要求同时注重人的权利和义务,保证人的目的及价值实现。
关注人的主体性地位。“以人为本”人文精神关注每一个现实中的人的主体性地位,整个人类历史发展的进行,归根究底是人的自我创造,人同时成为社会生产活动的主体以及客体,人通过自己的劳动实现目的。因此,注重人的创造力和主观能动性,“以人为本”主体性才得到充分体现。人的主体性地位实现,需要满足物和人双重尺度,不仅要符合规律性,还要与目的性法则相统一。人的主体性符合“真、善、美”的要求,正是规律性和目的性的重要体现。另外,人的主体性还体现在人与人之间的公平性,使得人文精神中的“以人为本”更加凸显。
突出人性的理解和关怀。社会主义人文精神中的“以人为本”,要求对人性的关怀和理解。首先,“以人为本”突出对人性的理解。人文精神着重体现以人性为本的精神,从而培养人的一切属性,只有这样,人文精神才具有人性。其次,“以人为本”突出人性的关怀。对于劳动异化持反对态度,要求贴近人的本性,将人的自由实践活动归还给人本身,体现出对人性的关怀,以人推动历史发展。
关注现实中的人文关怀。私有制背景下人只能得到片面性的人文关怀,而“以人为本”要求实现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正是马克思主义人文精神的终极关怀。对人的生命和价值的尊重,加强现实中的人文关怀,促使人民获得幸福,这将成为社会主义人文精神的最终归宿。
社会主义人文精神的价值动力和最终目的:人民幸福
根据当代人的理想和信念需求,社会主义人文精神得以成功构建起来,在于以马克思主义作为价值基础,同时与中国传统价值理念相结合,最终实现人民幸福。人民幸福成为社会主义人文精神的价值动力和最终目的。
马克思主义价值观推动人民幸福的价值表达。人的完美需要通过幸福的工作,并为同时代的他人带来完美来实现。人在实际的择业和工作当中,如果能够选择让人获得幸福的工作,那么将体现出人的最高价值,并在对他人关怀的同时实现自身价值。人的最高层次的“善”在于人在“存在”层次上的价值,例如,创造、智慧、勇气、尊严等。人的价值在于不仅要使自己过得幸福,还要让他人过得幸福,在人类存在形态中实现人生价值,个体幸福与人类幸福是一致的。如果没有人类整体的幸福,当然也就没有个体幸福,人只有在人自己的类存在中作为“人们”整体时,才是人格观念的体现,才能真正实现人民幸福。
马克思主义价值观体现人民幸福的公正表达。就人的价值而言,不同人之间的价值并不能用大小来衡量,由此引出平等价值的理念。资本主义中劳动者的悲惨命运充分揭示出当时社会形态的“伪善”,资本家针对劳动者所做出的让步,无非是想让资本更快地聚集在他们手中。在这样一个资本迅速增值的过程中,劳动者的公正地位难以体现,而社会主义的存在促成了劳动者公正地位的实现,这是马克思主义价值观中人民幸福价值理念的重要内涵表达。
马克思主义价值观追求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马克思主义价值观,要求消除劳动异化,通过实现人的劳动解放来推动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最终实现个体幸福与类幸福的统一。人的尊严以及地位如果不被重视,那么人将没有真正的自由,也不会有真正的发展。在马克思看来,自由价值的体现不仅要求劳动者可以自行支配其财产和劳动力,还可以理性地利用自然规律批判事物从而最终走向自由。科学理性和人文精神的内在统一性,也充分展示出马克思主义的自由价值,通过对“必然”的正确认识获得“自由”。因此,自由不应该是摒弃科学而形成的所谓自由,而是利用科学去认识和掌握规律,在人的生存和生活领域内获得改变人的生活乃至改变世界的自由。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实现人民幸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来源于马克思主义价值观与中国传统人文思想的结合,继而打开具有中国特色的幸福大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人的幸福不仅仅定义在物质层面,更上升到精神层面,充分体现出人的公平、平等和正义。
社会主义人文精神所追求的即为价值自觉,有尺度地去把握和进行人的自由实践创造活动,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在这个过程中达到自我的完善和超越,实现人的理性与感性的高度统一,从而获得终极幸福。
(作者单位:西南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注:本文系重庆市教育委员会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体系构建研究”(项目编号:14SKSZ26)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①吴太贵、姚晓丽:《论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人文精神的提升》,《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2期。
②刘磊、朱志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实现人民幸福的共同价值》,《红旗文稿》,2014年第21期。
责编/肖晗题 美编/王梦雅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