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理论前沿 > 深度原创 > 正文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一招好棋

——为什么要建设民族互嵌式社区

核心提示: 邻里之间由于日常接触的便利性,使得各族居民之间形成关系联结成为可能。这也为社区建设以构建和谐邻里关系为抓手,协调各民族居民之间的情感联结,创建各族居民之间的利益联结,进而为实现社区各族居民精神领域的交融提供了一种途径。

【摘要】邻里之间由于日常接触的便利性,使得各族居民之间形成关系联结成为可能。这也为社区建设以构建和谐邻里关系为抓手,协调各民族居民之间的情感联结,创建各族居民之间的利益联结,进而为实现社区各族居民精神领域的交融提供了一种途径。

【关键词】邻里关系  民族互嵌式社区  交融途径    【中图分类号】C912    【文献标识码】A

目前学术界对于民族互嵌式社区已经展开了诸多有益的探讨。学者普遍认为,民族互嵌式社区不仅是空间居住格局上的混合而居,更重要的是通过社区范围居民的交往互动所形成的精神上的相互依赖、尊重、交融。笔者认为,民族互嵌式社区建设是指:社区管理者和社区各族居民依靠政府支持和引导,通过合理配置社区公共资源,促进社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社区环境的建设,实现社区各民族空间分布上的相互嵌入、社区各民族成员情感上的相互依存,将社区各民族成员构筑成为邻里和谐、互助友爱的精神共同体。

构建和谐邻里关系为促进民族互嵌式社区各民族的交融提供了新思路

弱化了居民的社会角色,为促进民族交融提供了新思路。当前,多民族地区因民族身份所带来的角色扮演压力是影响居民交往的主要因素。而在社区范围内通过强化邻里这一共同角色,发挥邻里在生活互助、情感沟通、社会整合等方面的功能作用,可以逐步化解不同民族之间的心理隔阂。同时,从民族互嵌式社区关系嵌入层面来讲,邻里关系相对于其他社会关系网络的构建,有着更多的便利性和初始性。便利性主要体现在民族互嵌式社区的交叉式居住格局,为各民族居民之间形成邻里关系提供了便利条件。初始性主要体现在陌生的居民开始交往的对象大多是居住在周围的邻居,邻里关系的产生也为其他社会关系的产生提供了可能。因此,通过构建和谐邻里关系,为促进民族互嵌式社区各民族的交融提供了新思路。

超越了社区地域范围,为构建民族互嵌式社会结构提供了基础。邻里关系是人们交往过程中形成的社会关系。当民族互嵌式社区居民之间形成邻里关系后,其在社会交往过程中同样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社会结构的互嵌同样需要在人们不断交往互动过程中实现,而民族互嵌式社区中邻里关系的形成为其提供了基础。邻里之间的互动是人们建立义务与责任的过程,这种义务与责任建立的越频繁,代表着各族居民在日常生活中的互惠互利的关系越深入,而这种关系产生的效果越会超过社区范围,在社会层面上得到发挥。同时,邻里之间不断深入交往还会形成更亲密的朋友关系。因此,民族互嵌式社区居民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首先应该从关系的层面得到嵌入,而邻里关系的视角为这种关系的嵌入提供了可能。

通过构建和谐邻里关系,为民族互嵌式社区精神领域建设提供新途径。和谐邻里关系的构建与民族互嵌式社区建设的共同目的,都是要建立起社区居民之间的情感联结。无论是哪个民族,邻里都是大部分人交往的对象,特别是小孩、妇女和老人,即使不同民族的居民有着各自的社会关系网络和交往对象的选择方式,但并不必然排斥与居住在一个社区的邻居进行交往。尽管,当前各地区民族互嵌式社区建设的历史人文环境差异较大,但通过物理空间的合理布局可以使居民逐渐产生交集,并在政府的引导下建立和谐的邻里关系,最终达到交融的目的。政府通过开展各类活动以及引导居民参与社区事务,促进居民之间的交往交流,使得民族互嵌式社区的居民实现精神领域的交融成为可能。

拓展社区公共空间,培育社区互助组织

拓展社区公共空间,构筑居民交往平台。社区公共空间是社区居民参与社区公共事务和文化活动的现实场所,也是居民行使公民权利,承担公民义务的场所。从当前民族互嵌式社区建设的经验来看,社区文化广场、公共活动室、图书馆、服务中心等公共空间为居民的交往交流、意见表达提供了平台。社区公共空间的建设不仅指物理场域的建设,更重要的是公共空间文化活动的丰富,以及确保每个居民在该空间内都是享有平等的权利,不因民族身份和其它差异而有所区别。因此,民族互嵌式社区建设伊始就应该对丰富居民生活的公共活动场所进行建设,并随着居民的需求而不断完善。其次,要注重公共空间文化活动的创新,将民族团结、热爱祖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观念嵌入到公共空间的建设中,营造昂扬向上的社会氛围。最后,公共空间的合理利用离不开制度和规则的建立,公共空间是居民参与公共活动、表达合理诉求的场所,配套制度和规则的建立更有助于居民的交往。

培育社区互助组织,增强居民合作意识。社区互助组织是社区自治组织的一种形式,是一个给予共同利益或信仰而自愿结成,并以居民之间的团结互助为主要目的的自由进出的组织。这种组织能够培育成员的公共精神、互助精神,是社区共同体的一种主要表现形式。社区互助组织将社区内一个个独立的个体联结起来,通过完成共同的事务提升居民的合作、协商意识。当前多民族地区社区建设起步较晚,居民自我管理、自我组织的能力比较薄弱,导致了社区内自治组织的建设相对比较滞后。因此,对于自治组织的建立,可以结合居民自治条件,分阶段、分层次进行发展,从相对初级的互助组织到可以承担政府社会职能、表达居民利益诉求、解决社区公共问题的高级自治组织。同时,需要政府引导和培育社区互助组织的发展,制定相关的制度规范,明确社区互助组织以提高社区居民互帮互助、提升社区归属感、促进民族团结为发展方向,赋予社区互助组织主体自治地位,逐步实现社会互助组织向社区自治组织的转变,发展其自我管理、自我组织的能力,从而形成居民交往交流交融的社区共同体。

创新社区公共活动,拓宽社区关系网络

创新社区公共活动,提升居民参与意愿。当前,民族互嵌式社区中公共活动主要由政府主导,存在着居民参与积极性不高的问题。但是,在各族居民交往存在表面化现象的现实背景下,政府的积极引导在促进居民交往交流交融中仍然十分重要。因此,社区公共活动应该以社区居民需求为导向,通过创新社区活动内容和形式,来提升居民的参与意愿,从而达到促进居民的交往交流交融的目的。首先,社区活动内容的创新,根据社区不同年龄层次、性别、民族等因素,为社区居民提供丰富多彩、喜闻乐见的文化、体育、教育等活动,来满足不同人群的公共活动需求,从而提高社区活动的多样性。其次,社区活动形式的创新,逐步引导社区组织的发展,通过不同社区组织来满足不同居民的活动需求,形成政府监督与引导,社区组织负责,居民参与的社区活动运行方式。

拓宽社区关系网络,拉近居民心理距离。民族互嵌式社区所要实现的各民族之间的交融,更多的是要在各民族居民之间建立各种关系网络,而这种关系网络的建立同样也是民族互嵌式社区关系嵌入的重点。当前,民族互嵌式社区中的社会关系网络复杂多样,但各种关系网络大都是同一民族之间所形成的,具有一定的封闭性。社区范围内,朋友关系由于语言和风俗习惯等原因,在同一民族中比较容易产生,而同事关系需要共同的业缘为基础,家庭关系则更具有血缘性。但是,邻里关系在民族互嵌式社区这种交叉居住的格局下,则是各民族之间更容易形成的关系网络。民族互嵌式社区作为各民族之间建立社会关系的主要平台,需要通过构建和谐邻里关系,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培育并拓宽其它社会关系网络,来拉近各族居民的心理距离。通过拓展社区公共空间、培育社区互助组织、创新社区公共活动等方式促进各族居民的交往,通过增加就业来创造除地缘关系外的业缘关系,通过结对认亲等方式创建不是血缘胜似血缘的亲缘关系。

(作者分别为石河子大学政法学院副教授;石河子大学政法学院研究生)

【参考文献】

①《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研究进一步推进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工作》,《人民日报》,2014年5月27日。

责编/宋睿宸    美编/于珊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王妍卓]
标签: 交往   民族   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