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30年的世界比现在相对安全,大国之间无战事,地区性热点问题中的多数仍然会继续存在下去,但是应该都是处于斗而不破的局面,恐怖主义仍然盛行但在可控范围内。纵然有诸多不如意的地方,但是从人类社会的总体来看,2030年的世界一定比现在更美好。
【关键词】2030 国际社会 世界秩序 【中图分类号】D56 【文献标识码】A
世界格局平稳变化,世界秩序更加合理
所谓世界格局是指在国际舞台的主要大国在一定历史时期内相互制约所形成的一种稳定的结构状态,一种力量对比态势,包括经济格局、军事格局、政治格局等。2030年的世界格局到底是什么样子,主要有 “一超多强”、多极格局和两极格局三种观点。
有分析人士预计,虽然中国经济实力大涨,但美国仍将保持其超级大国的地位。清华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院长阎学通认为,从世界格局来说,目前关于多极格局的说法是不恰当的,今后出现两极格局是不可避免的。他认为现在并没有出现3个以上的超级大国,而中国是唯一一个不停在与美国缩短差距的国家。他认为很多亚洲国家目前的策略都是“经济靠中国,安全靠美国”。在目前这种情况下,虽然两极格局没有那么快出现,但是正在成为一个发展趋势。
就全球经济格局来说,国内外很多专家学者和研究机构都对此有很多的研究和测算。比如,美国国家情报委员会2012年12月发表的报告《2030年全球趋势:不一样的世界》指出:2030年世界发展的大趋势之一是国家之间权力的扩散并产生巨大影响。亚洲基于GDP、人口数量、军事支出和技术投资的全球性权力将超越北美和欧洲。中国的经济将成为全球之最,在2030年到来之前超越美国。在格局变化方面,全球经济良好与否将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表现挂钩。另外,中国、印度和巴西,以及其他区域力量,如哥伦比亚、印度尼西亚、尼日利亚、南非、土耳其等国都将成为全球经济的重要力量。与此同时,欧洲、日本和俄罗斯的经济发展仍将缓慢地相对下降。
中国在2030年经济规模成为世界第一是多数专家的共识,但是这里有两个问题需要认真对待:一是中国经济的质量是否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在全球产业链和价值链中是否占有优势地位?二是中国的GDP总量第一是一回事,人均GDP是否也能跃居上游?
就世界军事格局来说,预计2030年现有格局不会出现太大的变化,美国的军事实力仍将独步天下,俄罗斯的军事能力紧随其后,中国虽然近些年军事建设突飞猛进,但是可能仍然处于“坐三望二”的地位。
就世界政治格局来说,根据现在的情况看,即使到2030年,美国的优势也是比较明显的,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软实力的强大,美式的自由民主价值观和三权分立的政治制度在国际社会仍有优势;二是美国的盟友和朋友国家众多。尽管随着中国的稳定持续崛起和承担越来越多的国际责任,预计中国的软实力会有所增强,友好伙伴国家也会越来越多,但是与美国相比仍有差距。
鉴于以上分析,考虑到中国整体经济实力的庞大规模和日益增加的国际影响力,中美两国令其他大国和新兴大国难以望其项背,结合当今时代经济实力在国际关系中的影响力日益上升,毕竟和平时期的国际关系主要就是经济关系,再是综合军事和政治格局的考量,笔者认为到2030年,世界格局既不是“一超多强”,也不是多极格局,也许叫“准两极格局”才比较合适。
世界秩序是指在国际格局的基础上形成的国际行为规则和相应的保障机制,通常包括国际规则、国际协议、国际惯例和国际组织等。当前国际秩序中的三个构成要素都已出现变化的迹象,西方价值观的主流地位和西方中心主义的双重标准国际规范开始弱化,国际经济制度安排开始发生变化,改变国际其他领域制度安排的要求也在上升。因此,中国应该有所作为。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认为,现在是世界秩序最独特的时期,中国已经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当中国实现了“两个一百年”目标之后将会变得更加强大。要建立一个世界秩序必须要所有国家参与进来,而中国和美国则需要达成一致。双方必须达成一定的理解,制定出双方都同意共同遵守的规则。
至于中国对未来国际秩序的态度,并非是推翻现有国际秩序,而是在参与现有国际秩序的同时,通过改制和创制两条路径推动现有国际秩序向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推动建立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已经成为中国新秩序观的重要内容。
总之,新的世界秩序必须符合三个要求:一是合理性,新秩序必须反映国际格局的变化;二是合法性,新秩序必须尊重国际关系民主化的原则;三是进步性,新秩序必须有利于推动人类文明的发展,以保护全人类的利益为宗旨,促进有效的全球治理。
2030年的世界比现在更安全
第一,大国之间无战事。冷战结束以来,就国际社会的总体形势而言,要和平、求合作、促发展已成为时代的主流,世界总体维持了较长时期的和平与稳定。展望到2030年,尽管国家之间存在严重的矛盾与竞争,但世界性大战不会再有,世界总体和平是有保障的,理由有三:一是全球化使各国特别是大国在经济上的联系和相互依赖日益加深,它们之间存在着协调与合作;二是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武器的毁灭性打击能力发展到了极致,特别是核武器的相互威慑,任何国家都无法承受大战的后果;三是人类的理性和社会的文明程度已经大大提升,战争越来越不可能成为大国之间斗争的实际选项。
第二,地区性热点问题的前景。当今世界虽然总体和平,但是由于世界主要力量对全球地缘战略要点和资源的争夺,加之民族、宗教和领土等复杂因素,局部冲突和战争仍此伏彼起,形成了一些持续性的危及地区和平和世界稳定的地区性热点问题。诸如中东问题、叙利亚问题、“伊斯兰国”问题等地区性热点问题一直困扰着相关国家和国际社会,也是近些年国际舆论关注的焦点。这些问题原因不一,症结各异,多方角逐,错综复杂,解决起来难度太大,其中多数估计到2030年仍然会继续存在下去,但是应该都是处于斗而不破的局面,不会失控而酿成更大的灾难。
更大胆一些,笔者认为,叙利亚问题、“伊斯兰国”问题应该在2030年以前可以获得解决,理由主要有三点:一是这几个问题对国际社会的和平与安全造成巨大威胁,各大国不得不给予足够重视,尽管为了各自利益的战略博弈不可避免,但合作是不二选择;二是这几个问题的存在和发展日益接近国际社会特别是相关大国战略忍耐的底线,即使再不情愿也必须硬着头皮出手干预;三是叙利亚、“伊斯兰国”内部的矛盾发展,对抗国际社会的成本日益增加,内部危机重重,经济凋敝,民生惨淡,国力与相关大国的天壤之别,随时都可能出现内部变局,或者一旦大国之间达成一致,将在大国的干涉下一击即溃。
第三,恐怖主义仍然盛行但在可控范围内。展望未来十几年的反恐形势,大致有如下几个发展趋势会继续保持:首先,从恐怖组织的类型来看,自2001年“9·11”恐怖袭击以来,从活跃程度、对国际社会的危害的角度看,有两种类型的恐怖主义活动特别引人瞩目:其一是极端宗教型恐怖主义,典型代表就是令西方谈虎色变的“基地”组织和肆虐欧亚非的“伊斯兰国”。特别是2009年以来,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国际恐怖主义运动已经在思想和行动上被植入到很多国家,包括欧美发达国家的社会内部,成为一种更难应对的内生型恐怖主义问题。其二就是民族分离型恐怖主义,目前,被国际社会认定的恐怖主义组织中,有很多是以极端民族主义为基础的政治组织。民族分离型恐怖主义不仅是危害最严重的恐怖主义类型之一,而且也是最为普遍的恐怖主义类型。其次,从地理范围来看,恐怖主义的肆虐集中在若干重点地区。其中最严重、最集中的区域有三个,即以伊拉克和叙利亚为中心的中东地区、阿富汗和巴基斯坦地区、尼日利亚及周边地区。再次,从恐怖组织的策略和手法来看,具体手段花样翻新,以致于不择手段,性质越来越趋于野蛮残暴。比如,欧洲近期出现的多起用卡车撞向人群事件等。目前的恐怖主义袭击很多是“独狼”式行动,尤其是在西方国家,相对那些有组织的恐怖袭击活动而言更加难以防范。最后,网络成为恐怖主义最重要的活动平台和工具,网络恐怖主义等新型恐怖主义也从概念成为现实。网络是传播恐怖主义意识形态的主要形式与渠道;网络成为恐怖组织招募人员、策划袭击的场所;通过网上恐怖学校培训“独狼”式个体恐怖分子;未来网络也有可能成为恐怖分子袭击的目标,甚至通过网络也可达成袭击重要关键设施的目标。因此,网络反恐已成为国际反恐合作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领域,共同遏制网络恐怖主义的蔓延成为各国反恐的重要工作之一。
第四,国内和国家间冲突的风险犹存,但风险将有所下降。除了历史、民族、宗教、领土纠纷等传统的冲突因素以外,资源制约、环境恶化、网络空间治理的缺失都可能成为国内或国家间冲突的引爆点。《2030年全球趋势:不一样的世界》认为,对资源的竞争也加剧了国家间的紧张,尤其是在南中国海、印度洋、北冰洋和南大西洋地区。尽管冲突的风险仍然存在,但是由于经济社会的发展、全球化的深入、国际新秩序的逐步完善和全球治理能力的增强,总体来看风险将越来越处于可控的范围内,冲突的风险及对地区稳定的危害将有所降低。
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和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为各国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提供了有利条件和发展空间
进步史观作为一种理论体系包含三个主要论点:社会演化受规律支配;理性和科学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世界历史是一个统一和有目的的过程。我们应该深信国际社会是进步发展的,前进的动力来自理性与科学的指导,人类一定会在理性的指引下战胜愚昧,开创美好的未来。纵然有诸多不如意的地方,但是从人类社会的总体来看,2030年的世界一定比现在更美好,绝大多数人民的幸福指数会获得大幅度的提升。这不仅是善良民众的理想,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更有国际社会的扎实努力。
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和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为各国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提供了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为有利的条件和发展空间。科技的作用自不待言,全球化的发展进程近来却遇到一些坎坷。当前世界经济低迷,很多国家面临收入差距扩大、失业等经济社会问题,加之难民潮、地区冲突、恐怖主义等国际安全问题的困扰,国际上特别是西方国家出现了质疑甚至反对全球化的声音和行为,也就是所谓的“逆全球化”思潮抬头。英国脱欧、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等西方政治事件都不同程度上反映出民粹主义和反全球化主义盛行,贸易保护、边境俢墙、控制移民等思潮成为一些西方国家的主流政策选项。但是,经济全球化是不可阻挡的世界发展潮流,不能因经济全球化带来的问题,就否定经济全球化。2017年1月17日,习近平主席在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2017年年会开幕式发表主旨演讲时强调,把困扰世界的问题简单归咎于经济全球化,既不符合事实,也无助于问题解决。要适应和引导好经济全球化,消解经济全球化的负面影响,让它更好惠及每个国家、每个民族。要主动作为、适度管理,让经济全球化的正面效应更多释放出来,实现经济全球化进程再平衡;要顺应大势、结合国情,正确选择融入经济全球化的路径和节奏;要讲求效率、注重公平,让不同国家、不同阶层、不同人群共享经济全球化的好处。有学者认为,“一带一路”倡议既是中国为“逆全球化”开出的一剂良方,也是为全方位、多层次的国际经济合作搭建的一个崭新平台,是参与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中国行动。
在这个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时代,绝大多数国家的政府都在努力为本国的未来、民众的福祉不遗余力地工作和筹划。各国不仅重视国内的经济社会发展,而且为了在未来的发展中占据有利地位,都特别重视国际合作和区域合作。在原有的各种区域化的合作组织之外,大国纷纷出台自己的国际战略,比如美国奥巴马政府曾经力推的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俄罗斯正在推动的欧亚经济联盟,印度大力推行的季风计划,中国正在扎实推进的“一带一路”倡议等。中小国家则在其中审时度势,踊跃参与各大国的战略规划,力求本国的发展计划与大国的国际战略对接,并利用大国之间的竞争谋求国家利益最大化。
全球治理的理念和初步实践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联合国对世界的发展也是雄心勃勃,大力推动国际社会的合作发展。联合国最重要的两大宗旨,一是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二是促进国际经济、社会及文化等方面的合作与发展。2015年9月25日,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峰会通过了一份由193个会员国共同达成的成果性文件,即《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这一纲领性文件范围广泛且雄心勃勃,包含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经济和环境三个层面,确定17项可持续发展目标和169项具体目标,涉及了贫困、饥饿、教育、性别平等、水资源、能源、促进司法公正等各项领域,于2016年1月1日正式启动。有学者认为,联合国可持续议程有三重意义。首先,在政治方面,这个议程是大同世界的现实版,特别强调了穷人和弱势群体平等获取经济资源。其次,当前的经济发展背后是资源过快的消耗,促进经济、工业、农业、渔业、能源的可持续发展,对人类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最后,对减缓气候变化和污染有重要意义。
虽然全球治理的理论还不十分成熟,在一些重大问题上还存在着很大的争议,但是全球治理的理念和初步实践仍然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全球化进程的日益深入,人类所面临的经济、政治、安全、社会、生态等问题则越来越具有跨国性和全球性,亟需国际社会的共同努力。全球治理顺应了历史发展的内在要求,有利于在全球化时代维护好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并有助于建构新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中国对全球治理采取了积极参与的态度,习近平主席倡导的全球治理理念的核心是:共商、共建、共享。人类早已越过了蒙昧和野蛮的时代,全球性问题的凸显和科学、理性的呼唤终究会达成国际社会的集体合作,共同治理好我们唯一的地球。
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对可持续发展和建设未来美好世界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共同参与,4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同中国签署合作协议,形成广泛国际合作共识。2017年4月11日,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刘结一大使在纽约联合国总部出席“‘一带一路’倡议促进可持续发展目标”高级别讨论会时指出:首先,“一带一路”倡议与可持续发展目标宗旨一致。“一带一路”倡议旨在同沿线各国分享中国发展机遇,实现共同繁荣。落实“一带一路”倡议,将实现各国优势互补,缩小地区发展差距,带动亚欧大陆国家及其他相关地区实现共同发展,为落实可持续发展目标提供有力支撑。其次,“一带一路”倡议与可持续发展目标理念相通。“一带一路”倡议和可持续发展目标均支持《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支持多边主义,支持推进全球治理。再次,“一带一路”倡议与可持续发展目标路径相同。“一带一路”倡议的重点方向是“五通”,即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和民心相通,将促进中国与沿线国家贸易投资,促进沿线国家互联互通与新型工业化,让发展成果惠及沿线各国人民。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战略研究室研究员)
【参考文献】
①阎学通:《无序体系中的国际秩序》,《国际政治科学》,2016年第1期。
②赵可金:《中国的国际秩序观与全球治理的未来》,《学术前沿》,2017年2月下。
③张家栋:《世界恐怖主义的主要特征与发展趋势》,《国际观察》,2011年第5期。
责编/宋睿宸 美编/李祥峰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