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和管理手段的不断更新,社会治理也在与时俱进。特别是方兴未艾的“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为社区治理创新,优化社区服务,完善居民民主自治,推动社区党建及社工队伍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
【关键词】“互联网+” 城市社区 治理创新 【中图分类号】C916 【文献标识码】A
中国正经历着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信息化交叠浪潮。单位制的改革、市场主体的多元、大量新市民的涌入、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给中国城市社区治理带来了重大的挑战和机遇。特别是“互联网+”模态迅速扩展到各行各业,并且正向最基层的社区治理中推进,因此,对相关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城市社区只有积极面对、勇于创新,善于将互联网思维与技术融入到社区治理中,助力于创造新型社区,才能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夯实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基础。
“互联网+”推动城市社区治理创新
城市社区是社区治理的重点。它具有社区成员类型多元、社区内部分化与异质性程度较高、社区管理与服务的事务繁杂,技术与效率要求较高等特点。城市社区治理即是,在城市党委和政府的领导下,在街道的指导与支持下,突出社区的主体角色,发挥社区的自治功能,以社区组织和社区成员为依托,利用社区资源,发展社区事业,提升社区成员的生活质量,促进社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过程。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信息化的发展,“互联网+”正在与城市社区治理创新紧密结合中不断推进。
“互联网+”推动简政放权。基层社区既是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的自治组织,又在实际上承接了部分政务服务的功能。随着新时期越来越多的社区实施“居站分离”改革,成立专门的社区服务大厅或社区工作站,把居委会从长期以来的行政体制中解脱出来,更大程度上实现了政社分开,实现了居民自治功能的回归,让其能够集中精力开展自我治理的各项工作。同时,更是由于有了互联网的加入,使得基层政务进一步互联网化,精简机构,提升效能,释放活力。
“互联网+”可以整合社区的公共信息资源,将原有条块化、碎片化的信息数据进行网络化整合,健全公共信息资源库,实现大数据的采集、分析、利用、分享,提高工作效率,节约人力资源。还可以尽可能开通网上事务查询与办理功能,一方面尽量在社区层级完成事项办理,另一方面在街道层级也可实现原来由社区承担的企业、居民基本信息的核查职能,避免了多重申报、材料繁琐等问题,让群众办事更加方便、快捷。实践中,一些地方通过大数据工作平台和多元治理工作流程的建立,在突破信息孤岛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解决了困扰基层治理的信息匮乏、协同支撑不足、重复采集录入等问题,促进了基层的减员增效。
“互联网+”优化社区服务
“互联网+”有利于构建社区服务电子平台,突破传统的时间、空间限制,公开服务事项,精简业务流程,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开展“虚拟式一站式全天候服务”,实现社区服务水平的极大提升。现实中各地逐渐建设有官方网站、BBS论坛、QQ群、微信群、移动客户端等多渠道服务信息供给与沟通互动方式,织就网络化社区服务格局。社区居民若遇到“急难愁”问题,亦可通过网络平台特别是移动平台寻找帮助,社区、小区、街道等相关人员随时随地解决居民困扰,实现政府部门和社区组织与居民的“无缝隙”对接;对于各部门而言,“互联网+”也促成了部门间的纵向与横向合作,形成合力。同时,“互联网+”亦有利于社区服务的精细化,有利于社区重点民生问题的网络化解决。
“互联网+”强化社区秩序管控。秩序与安全是社区发展的重要保证。“互联网+”给社区秩序管控带来了新的机遇。首先,互联网信息技术助力于“平安社区”建设,与公安联网的智能探头布置与实时监控,可以更好地保障社区居民人身与财产安全,在寻人寻物、防盗防抢、防骗宣传等方面都有着积极的意义。其次,“互联网+”细化了流动人口管理,与户籍制度配合补充,在技术上实现了“常住人口常规管、暂住人口登记管、重点人口跟踪管”,并充分运用“大数据”技术挖掘潜在隐患,追踪问题趋向,防范社会风险。再次,“互联网+”推动各部门共享信息和联动执法,变繁杂低效且往往扰民的“九龙治水”为“火眼金睛”基础上的“多管齐下”,提升城市综合管理水平。
“互联网+”促进了基层民主自治,使社区党建及社工队伍焕发新活力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中国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互联网+”有利于完善我国目前的群众自治制度,增进各方面主体的沟通协商,促进基层民主治理。在居民利益表达和公共决策参与方面,互联网平台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场所。社区选举中的宣传动员、候选人介绍与互动、与基层代表委员和社区工作人员的联系沟通,都可通过网络广泛而快捷地进行,省去了大量的中间环节与“文牍旅行”,减少信息失真与交往不畅,使相关选举活动和公共决策更能代表民意。社区电子论坛还可以连接政务网平台,共同解决基层问题。同时,大量政务信息公布于网上,既方便群众参与,也有利于推进社区居务公开与透明,减少暗箱操作甚至腐败。
“互联网+”能增进社区的公共讨论与“商议民主”。在城市社区居民生活节奏较快、流动性较强的时代背景下,通过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平台可以更有效地汇集社情民意,居民可更充分地参与公共讨论和“虚拟协商”,畅所欲言,献计献策,“点赞”或“差评”,进行群体性互动,最终寻求民意的最大公约数,达到协商民主的目的。畅通便捷的多渠道表达与协商网络,使得基层事务尽量不出社区和街道,有效预防和减少社会矛盾的发生,显著增强基层主体的自组织能力以及公共物品的自供给水平。
“互联网+”培育公共精神。现代化在很大程度上是人的现代化。社会治理与现代化需要公民具备必要的公共精神。作为社会基层单元和居民活动基本区域的社区,也需要“共同体”文化建设。首先,网上社区论坛本身就构成了某种公共领域,话语交流与讨论构筑了虚拟的社区“精神家园”,有了利益共识、情感共振。其次,互联网平台可以提供共享式的“零距离”“面对面”的邻里服务,居民具有了互相帮助、互相督促的常态互动机制,改变了以往现实中相对隔膜甚至于冷漠的交往状态。此外,也可以通过“互联网+”开展接地气的丰富多彩的社区活动,拉近邻里之间的关系。社区也鼓励和引导居民自觉参与社区公益事业,互助共享,互通有无,通过共同努力,创造一个“管理有序、服务完善、环境优美、治安良好、生活便利、人际关系和谐”的新型社区,居民的认同感、归属感、幸福感也会增加,社会也更加和谐。
此外,“互联网+”也推动了社区党建及社工队伍发展。一方面,“互联网+”为新时期的社区党建插上了“翅膀”,有助于提升基层党组织的服务功能与学习能力,提高新形势下自组织水平与服务群众水平。“网上支部”即时集聚全体党员,及时互动,拓展党的组织阵地,“网上监督”,促进廉洁自律、风清气正。另一方面,“互联网+”也推动了社区工作者队伍的发展。“互联网+”可以提供新的、更具成本与效率优势的社区工作专业人员的培训渠道。不论是自学还是专家授课以及群体学习,都可通过网上教育、“微课”等实现。海量的知识资源、丰富的虚拟训练平台、各式各样的社会工作案例,可以让“旧队伍”焕发新活力,也让新社工拥有更大更灵活的展示舞台。同时,“互联网+”又有助于壮大“网约志愿者”队伍,推广“掌上志愿服务”与相关资源整合,使社会工作服务联网、连心。
(作者单位:南京工程学院)
【注:本文系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教学机制研究” (项目编号:2015SJD183)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①李培林:《努力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体系》,《求是》,2017年第4期。
②蒋昆生:《社区治理是社会治理的基础工程》,《瞭望东方周刊》,2015年第4期。
责编/孙娜 美编/于珊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